26載斗轉星移,幾經變身,今日的大交會已成為托舉大連裝備制造業走向全國、走向世界的重要平臺。然而,當前全球經濟持續低迷,經濟復蘇進程面對諸多不確定性,裝備制造業也同樣受到沖擊,轉型升級是所有大連企業最迫切要做的事情。大交會上讀“勢”,記者感受這些企業的困惑,更“讀”到他們為突圍所作的思索、努力。
與以往一樣,我市軸承企業組團參加了本屆大交會。然而與以往不同的是,許多企業都在承受著越來越大的經營壓力。從去年開始,我市絕大多數軸承企業訂單大幅減少,而沒有完整生產鏈的小企業則大多停產。參展的軸承企業都在思索著一個共同的命題:如何“突圍”。
“去年,大冶軸的銷售收入比前年減少了30%,為10億元,今年企業預計銷售收入與去年持平”。在大連冶金軸承股份有限公司的展位上,銷售經理靳永旭正與幾位同行交談著市場形勢。在“中國軸承之都”瓦房店,大冶軸在同行業中排名第二。去年訂單突然減少讓企業有些措手不及。今年,為減少庫存,同時又能及時滿足客戶不穩定的訂單,企業精確分析了終端客戶,進行預排,提前生產。這樣在訂單不足的情況下也能保持正常生產,穩定員工隊伍。靳永旭告訴記者,形勢嚴峻,企業得抓緊修“內功”。今年,大冶軸就投入2億元,引進一條表面處理自動化生產線,屆時不僅加工精度可大幅提升,所需人員也會減少3/4。
大連世弗勒軸承制造有限公司只有4年歷史,但成長迅速,首次參加大交會,總經理李貴林希望能接到更多的訂單。世弗勒生產的大多數產品都能替代進口,而價格只有國外同類產品的一半,企業今年預期收入6000萬元,略高于去年。企業為何受市場環境影響小呢?李貴林分析說,客觀講,企業規模小而結構緊密,相對不易受影響。更重要的是企業擁有核心技術,產品性價比高。
瓦房店冶金軸承集團的營銷副總毛成富介紹,從去年開始,企業訂單下降了10%,銷售收入只有4.2億元。今年雖然沒有比去年更壞,但資金回籠越來越難。如何擺脫困局,企業給出的答案是提高產品附加值。軸承質量受制兩端,前端是國內原材料就比國外差很多,這是軸承企業難以控制的;后端是缺乏試驗機,沒有測試數據,難以保證質量。去年,企業投入600萬元購置了一臺試驗機,但這只能適用于少數幾種產品。
毛成富說,大連的軸承企業都認識到要提高產品附加值,但是各自為政,每個企業財力有限,于是干干停停,始終沒有大的突破。大連軸承企業應該向南方學習,合力合資集中突圍。
友情提醒 |
本信息真實性未經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證實,僅供您參考。未經許可,請勿轉載。已經本網授權使用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 |
特別注意 |
本網部分文章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行業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本網論壇上發表言論者,文責自負,本網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論壇的言論不代表本網觀點。本網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請與原作者聯系,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權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15日內進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