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全球工程機械市場、尤其是中國工程機械市場的快速增長,中國工程機械主機企業認識到,工程機械的關鍵配套件已經從買方市場變為賣方市場,由“配角”上升為“主角”。在行業展會上,“拜訪配套企業,爭奪配套資源”已成為主機企業的首要任務,但是尤如特種鋼材、發動機、液壓系統及元器件、傳動件等關鍵原材料和配套件的供應商幾乎為外國軍團所把持,嚴重影響了國內工程機械產業的發展。
關鍵配套件屬于基礎性行業,投資大、周期長、收效慢。而且一次性投入大的特點使得一般民營企業望而卻步,有實力的國有企業又由于機制等原因未能在關鍵件取得實質性突破。況且目前,中國工程機械行業由于受到重主機、輕配套,重成果、輕基礎的影響,造成行業發展的不平衡,即主機的質量和數量提高很快,而配套件進步很慢,尤其是發展自己的關鍵配套件產業,對及時、經濟地保障主機供應,保障國家的產業安全十分必要。
幾年前,國內的主機企業還沉浸在“只要我們的銷量做大了,配套件供應商就得主動找上門來給我們配套”的思維理念里。但是,隨著主機企業的產量越做越大,遇到的關鍵配套件供應問題也越來越嚴重。眼看著大好的市場機會無法把握,這才感悟“原來現實情況不是這樣的”。
事實的確如此,關鍵配套件的不能自給,使我們失去了發展的主動權,如同把絞索留給了別人,隨時可以卡住自己的脖子。那么,如何才能自給關鍵配套件呢?
首先,要有相當的產業規模和盈利水平。國際巨頭配套件企業因為在資金、技術、研發等方面實力雄厚,產業規模和盈利水平也是與日俱增。比如博世力士樂2006年銷售總額超過49億歐元,康明斯2006年的銷售總額達到了114億美元。國內配套件企業與之相比,差距甚遠。
其次,隨著力士樂、ZF、羅特埃德、亞實履帶、美弛、康明斯等國外品牌在中國的投資得到豐厚的回報,配套件領域的跨國集團也將加快到中國投資、擴資的步伐,但同時也意味著中國配套件市場競爭激烈程度進一步加劇了。這就要求國內的企業要有較強的研發能力、過硬的產品質量和一批世界級的品牌。
第三,要有一個基本完整的制造體系。美國、日本、德國的工程機械制造體系就十分完備。國際工程機械的幾個巨頭:卡特彼勒、小松、迪爾、沃爾沃、日立、利渤海爾等公司均生產關鍵配套件,而卡特彼勒、小松、利渤海爾等公司更是生產幾乎全部關鍵配套件。
由此可見,自給工程機械關鍵配套件不是一句空談。只有在行業重視和政府扶持的大環境下,充分地發揮產業集群效應,以大帶小、以點帶面,走產學研相結合的路子,才能盡快趕超國外,從而贏得國際競爭的主動權!
友情提醒 |
本信息真實性未經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證實,僅供您參考。未經許可,請勿轉載。已經本網授權使用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 |
特別注意 |
本網部分文章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行業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本網論壇上發表言論者,文責自負,本網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論壇的言論不代表本網觀點。本網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請與原作者聯系,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權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15日內進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