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并購發展說起
一年前,德爾福公司剝離包括剎車和底盤、催化劑、駕駛員座艙和儀表板、車門模塊和車門鎖、轉向系統、輪軸軸承在內的6塊非核心業務,福特公司旗下的汽車組件控股公司出售汽車玻璃制造等相關資產,引得了包括東風、萬向、濰柴、福耀等多家中國公司的關注。
雖然最后沒有一家中國企業取得實質性的進展,但用國內知名汽車業分析師賈新光的話說,不管高傲的美國汽車業愿不愿意,接受中國企業的挑選已經是一個不容回避的現實。
其實這一現象并不能說明中國企業有多么得了不起。事實上,全球制造業的并購與收購此起彼伏,尤其在零部件行業的發展更是如此。
一條已經給國內企業指明的道路是,通過收購與自身主營業務相關的專業公司,可以使本公司的技術向著更深層次發展,從而提升自己在本業務領域的競爭力,這已經是一個非常普遍的現象。如博格華納公司收購法國的摩斯鏈條,使得其動力傳動技術更加精深;PPG連續大手筆收購荷蘭式瑪卡龍等公司業務,使得其涂料業務平臺更加廣闊。更讓記者深有體會的是,剛剛在北美采訪過的IAC(國際汽車零部件集團)公司于2005年10月剛剛成立,通過收購Collins&Aikman歐洲資產、李爾歐洲內飾分部等一系列行動,迅速成為全球營業額達56億美元的汽車內外飾件巨頭企業。
如果以這種思路考量,那么國內的濰柴通過收購湘火炬及其旗下的法士特變速器、漢德車橋、株洲齒輪,甚至是德爾福放棄其非核心資產,皆可以認為是朝著更有力于競爭的方向發展。
自主創新與進入新領域
如果說通過收購別人的有用資產達到發展企業的目的似乎在形式上還略顯單一的話,那么通過自主創新或引進、吸收、再創新(集成創新)的形式,推出新產品,以占有更大的市場份額,這條路從過去一年以商用車零部件公司為主的企業實踐中,我們已經看得比較清晰。
僅以發動機企業為例,盡管國家的相關技術政策不是很明確,但2007年幾大柴油機企業相繼推出具有歐Ⅳ排放水平的產品,其中玉柴率先在國內推出了具有歐Ⅴ排放水平的發動機,顯示了國內商用車核心零部件的研發能力。
同樣,一汽解放第六代產品J6的發動機、變速器、車橋、駕駛室等幾大總成的整體開發,法士特擁有專利技術的12擋、16擋雙中間軸重型車變速器,亞太機電自主研發的ABS系列產品,東方久樂的安全氣囊,以及獲得中國汽車工業科技進步一等獎的東風猛士越野車整體系統及零部件的自主開發,均反映出我國核心零部件總成技術已經上升到一個新的高度。
友情提醒 |
本信息真實性未經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證實,僅供您參考。未經許可,請勿轉載。已經本網授權使用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 |
特別注意 |
本網部分文章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行業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本網論壇上發表言論者,文責自負,本網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論壇的言論不代表本網觀點。本網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請與原作者聯系,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權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15日內進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