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應付緊固件的轉移,最主要的準備工作是兩個方面。一是產業升級,由低端產品向中高端升級,二是建立勞動力較為完善的保障機制。如歐洲大部分地區、北美、日本、韓國和臺灣地區,均基本完成這一轉變過程,實現了緊固件升級和社會整體進步,步入發達的行列。 ”
縱觀世界緊固件發展的歷史,緊固件的生產從日本轉移到臺灣、從臺灣轉移到大陸,而目前又有再次轉移的跡象。
緊固件發展的特點是對資金和勞動力的依賴,而勞動力成本的變化對緊固件的影響又極大。當一個地區一旦成為緊固件的密集區時,肯定會促進當地經濟的發展,而對勞動力的需求一旦增加,本身就意味著勞動力成本增長的趨勢開始。這些也確定了緊固件早晚會離開這一地區,盡管這種趨勢是不可改變的,但緊固件從落戶到離開是有一個時間差的,一般多則30年,少則8-10年,這一時間段內也是緊固件在此地獲得豐厚利潤的時間段。人們可做的努力,也就是利用這個時間差獲得最大的效益。
為應付緊固件的轉移,最主要的準備工作是兩個方面。一是產業升級,由低端產品向中高端升級,二是建立勞動力較為完善的保障機制。如歐洲大部分地區、北美、日本、韓國和臺灣地區,均基本完成這一轉變過程,實現了緊固件升級和社會整體進步,步入發達的行列。
一般來說,這兩大任務沒有完成,勞動力成本就不會有很大提升,緊固件轉移的步伐就會放緩,轉移期延長。而中國的緊固件的情況比較特殊。雖然,經過20多年的市場經濟考驗,中國緊固件得到長足的進步,但這兩大任務沒有完成,并且中國緊固件制造成本的上升在很大程度上是被迫形成的。如減少出口退稅所增加的緊固件業成本,是發達國家僅僅從貿易角度向中國施壓的結果,并不是緊固件自身發展的要求。不幸的是,恰恰是此時又有一批新的勞動力成本洼地在形成,緊固件現在又有向東南亞等地轉移的跡象,我們是等別人來從我們這里轉移,還是我們自己完成這樣的轉移呢?我們可以將中高端產品的研發和生產放在中國,對低中端產品我們自己到外面投資。
當然,問題也并不那么悲觀,中國制造的緊固件成本優勢和產業鏈優勢也許不會很快就消失,關鍵要看政府的作為,如果政府能在金融、財政等方面采取長遠和明智的措施,中國緊固件尚有可為,畢竟“中國制造”剛剛叫響。
友情提醒 |
本信息真實性未經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證實,僅供您參考。未經許可,請勿轉載。已經本網授權使用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 |
特別注意 |
本網部分文章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行業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本網論壇上發表言論者,文責自負,本網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論壇的言論不代表本網觀點。本網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請與原作者聯系,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權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15日內進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