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價一家跨國公司在全球市場的表現,關注其在世界500強榜單上位次升降無疑是一個重要的參考指標。
在7月上旬揭曉的2012年財富世界500強排行榜榜單上,卡特彼勒公司以年銷售收入658.75億美元的業績位居該榜第136位,這比2011年足足上升了19位。
就像這家公司在全球的競爭優勢不斷增強一樣,卡特彼勒在中國的研發布局也取得了階段性成果。
“中國研發中心已經成為卡特彼勒全球第二大綜合性研發中心。”卡特彼勒技術研發(中國)有限公司董事長孫曉波博士不久前表示。
建成全球第二大研發中心
孫曉波所領導的卡特彼勒中國研發中心目前管轄無錫、青島、天津和南通亞太試驗場四家分支機構,可謂卡特彼勒公司在中國研發資源的中樞。
據介紹,該中心的研發范圍涵蓋開發幾十匹馬力到3500匹馬力的柴油機;多功能的整車集成研發;燃油系統的研發和實驗;電子電氣、材料、冷卻和后處理的研發和實驗。研發中心還擁有翻滾保護實驗、液壓保護實驗能力。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這家研發中心擁有國內最先進、也是工程機械行業首個虛擬仿真實驗室。
“無錫加上青島、天津和南通的分公司,總人數是900多名員工,如果加上各事業部分散在工廠里的工程技術研發人員,卡特彼勒在中國大約有1200名工程技術研發人員。這已經達到我們全球工程技術研發人員占員工總數8%到10%的優化比例,是我們在過去兩、三年內達到的。”孫曉波對此感到非常驕傲。
據了解,卡特彼勒在天津研發中心主要是做一些材料科技方面的研究;在青島的研發中心主要為卡特山工集團提供研發支持;在南通的試驗場進行整機測試及一些系統如發動機的測試等。
卡特彼勒無錫研發中心于2009年12月正式營運。短短三年多時間,已經完成三期建設,2011年,卡特彼勒技術研發(中國)有限公司也將總部遷往無錫。無錫已成為卡特彼勒中國的研發大本營。
在談到中國研發中心的工作定位時,孫曉波認為中國與北美、歐洲的研發中心一樣,是全球研發體系當中的一員。雖然從技術層面講,美國和歐洲的研發中心起步早、基礎強,但是面對中國和全球新興市場的產品開發,則是由中國研發中心主導。
例如:中國研發中心成功推出全新整機產品986H大型輪式裝載機。這款產品是在中國設計、中國生產、中國首發、全球發布的一款產品。此外,發動機產品也有不同檔次在中國設計、生產,并銷往海內外市場。
面向未來的五大研發戰略
在回答“您看未來工程機械領域的發展方向是什么?”這一問題時,孫曉波認為從市場發展角度看,卡特彼勒處在一個充滿機遇的行業,“長遠來說我們非常有信心,因為全球都在進行城鎮化以及基礎建設。”他認為中國市場未來潛力非常大,存在很多機遇。
孫曉波從技術發展的層面,描述了卡特彼勒公司面向未來制定全球的五大研發戰略:第一,下一代的動力總成。動力總成包括發動機、驅動系統、變速箱以及軸、底盤等。
第二,自動化、無人操作。“從國內來說,在一些邊遠地區的礦業,或地下的一些危險環境,一些大型的卡車和一些機器,我們完全可以通過無人操作進行作業。”他解釋不僅僅是對一個機器的操作,機器之間也可以進行配合,實現整個工地全部無人操作,通過衛星定位系統,進行遠程控制。
第三,代用燃料。包括天然氣、液化氣、液化天然氣,甚至燃料電池。“中國政府這么多年以來,都有這方面的規劃。”作為長遠技術戰略中的一項,他認為卡特彼勒這方面的關注與中國政府的長遠戰略“非常合拍”。
第四,混合動力。卡特彼勒前段時間在全球推出了一種全新的混合動力挖掘機,這一新產品在美國獲得了IEC2012年度托馬斯愛迪生獎。
第五,發動機的排放和效率。
孫曉波強調,以上五個研發方向是卡特彼勒在全球十年研發的重中之重。根據這個研發戰略,制定短期和長期的研發計劃。在談到中國研發中心的工作重點時,孫曉波透露“我們主要集中在代用燃料、自動化和無人操作及發動機的效率和排放這三個領域。”另兩方面的工作“我們也在做,但是近期之內還不是重點。”
手記
感受卡特彼勒的不一樣
從司機行車細節看一個公司的管理水平,是我常在茶余飯后津津樂道的一個話題:事情大約起源于八、九年前的一次系列活動。
在膠東某電氣制造商處去車站的路上,送站的司機師傅抱歉地說“沒油了,對不起。”這一番折騰,差點趕不上火車。
對話完魯西南的一家電氣制造商后,按計劃,司機師傅要送我們去徐州。這一路,二十出頭的司機在二級公路上一路狂奔,時速多次超過130公里。
在南京祿口機場,江蘇華鵬的司機師傅接我們,在去溧陽的高速公路上,司機的車速從不超過120公里。“我們廠區的人行道上,員工并排走,單向不會超過三個人。”
我看到了這家公司優質整潔的現場,見證了全國110千伏變壓器老大錢洪金發誓要把跨國公司“趕出中國市場”的萬丈雄心。
2007年,我第一次到重慶ABB公司,從機場一上車,司機師傅有禮貌的請求坐第二排、第三排的北京同行系好安全帶,讓我頗為震驚。
當時這位師傅的解釋是,“我們公司不僅重視自己員工的安全,也要確保每一位公司來訪人員的安全。”
此后,參加ABB的活動多了,每次大會開始前,主持人告知萬一發生緊急情況,與會者如何進行應急反應幾乎成其開場定式。
最近接連參加了卡特彼勒公司的兩場活動。這家公司在定義安全上的做法令我再開眼界:
一次新產品的發布現場,我看到了我童年記憶里熟悉的醫生出診時攜帶的藥箱。
在回答我“為什么一定這樣做?”的動機時,一位工作人員告訴我,這是卡特彼勒公司舉辦活動的基本要求。在講到公司對員工安全的重視這一話題時,她甚至笑著說,進公司后大多數員工都得學會“人工呼吸”、“心臟復蘇”等專業的急救技能。
不久前,我來到該公司位于江蘇南通的通州亞太試驗場,負責接待的營運經理非常自然地說“從開始土建到現在,我們目前可記錄的安全事故率為零。”
在卡特彼勒現場,外來訪員在每個辦公區域之間無門禁不能隨意通行,在員工的操作臺面、公司墻面上時常會有提示員工諸如離開工位要屏蔽電腦、注意識別網絡詐騙等告示。
讓安全也成為公司的DNA,這正是跨國公司值得本土品牌企業學習的地方。
友情提醒 |
本信息真實性未經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證實,僅供您參考。未經許可,請勿轉載。已經本網授權使用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 |
特別注意 |
本網部分文章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行業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本網論壇上發表言論者,文責自負,本網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論壇的言論不代表本網觀點。本網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請與原作者聯系,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權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15日內進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