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開英達的公司簡介,“夫智者?善乘勢”6個大字映入眼簾。10多年前的施偉斌,看到內地公路養護大市場與環保的大趨勢,毅然辭掉德國公司高層職位北上南京建廠,從小型的 “修路王”設備生產,貿易做起。
年少氣盛 同事有離心
“內地市場是一個黃金機會,在過去20、30年,公路建設跳躍式發展,提供巨大空間給養護市場。如果沒有內地去‘練好靶’,‘槍法’都不準。”由小型公司到獲內地兩大投資巨頭,中信證劵及中金公司注資入股,再到上市,施偉斌總結三大危機。
第一次危機叫 “離心”。 “我97年到南京建廠,年少氣盛,與內地同事產生很多摩擦,公司氣氛很差。當團隊不是凝聚在一起,不是向心就死離心,考驗年輕人的忍耐及包容。”
財困撲水 求債主通融
第二次危機是財困。當時團隊正在研發大型 “就地熱再生機組”,需投入巨額資金。施偉斌生動地以游泳說明技術研發的風險。 “我們的技術領先國際是來之不易,因為領先就是前無古人,即是說你未到岸便不知道岸在哪里,就好像游100米,游到90米時,你說累了,不游了,你也知道還有最后10米。技術研發便不同,就算游了90米,你也不知道前面還有10米便到岸,你要摸到岸邊,才知道到達目標,期間資金的投入是無底深潭。”
未免前期投入化無烏有,惟有厚著面皮央求 “債主”通融,這一刻考驗企業家勇氣與毅力。他有感而發:“未試過厚著面皮 ‘撲水’,就不算做過生意!”
靜待轉變 拒打點文化
拒絕 “打點文化”成為施偉斌第三個危機。他感嘆,在內地過去做交通建設,黑幕重重,導致很多銷售人員鉆牛角尖,他不同意,與銷售人員發生沖突,導致訂單下跌,銷售人員離職。“這事令我很頭痛,解決這危機是很大挑戰。我拒絕 ‘打點文化’,絕對不是因為我不了解內地,正正是我太了解,我知道這個行業會改變,因為中國的發展會越來越開明、越來越透明、越來越公平。我對中國的發展樂觀,這是過度時期;我在等待大環境轉變。”
三次危機管理,令施偉斌領悟到 “道”。 “道”是大自然規律, “即是說所有人,所有生意或所有行為,背后都有大自然規律,不合理的事最終會糾正。貪污、洗黑錢會改變,環境污染會改變,因為人的本性向善,喜愛美好,不喜歡污染、亂七八糟的東西。”
友情提醒 |
本信息真實性未經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證實,僅供您參考。未經許可,請勿轉載。已經本網授權使用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 |
特別注意 |
本網部分文章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行業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本網論壇上發表言論者,文責自負,本網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論壇的言論不代表本網觀點。本網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請與原作者聯系,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權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15日內進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