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已立秋,創業者張志熔終于迎來一絲清涼。
8月4日,國務院印發的《船舶工業加快結構調整促進轉型升級實施方案(2013-2015年)》向社會公布。“推進軍民融合發展,促進軍民科研條件、資源、成果共享”的提法,讓張志熔看到了新的方向。
7月31日,中國民營船企第一股、中國熔盛重工股份有限公司(下簡稱熔盛重工)公布了一筆13.8億港元的可轉股債券發售計劃,募資主要投向為海洋工程。消息甫一發布,立即引發股票市值大漲。
作為熔盛重工和恒盛地產兩家上市公司實際控制人,張志熔近幾年聲名日隆。直到今年年初,2012年虧損5.62億元的公告發布之后,欠薪事件、停貸風波、延期收船等負面事件接踵而至,他才真正體會到江湖路難行。
有分析師指出,熔盛重工可轉債計劃得到市場認可、融資難題稍稍得到緩解,又逢政策大力拉動,其前景看好。不過,無論對張志熔,以及投資或準備投資周期性行業的企業家,都應該從熔盛重工身上學到一些經驗或教訓:逆周期生長,可不是靠說說就行的。
火箭般速度的三級動力
張志熔6年鍛造了我國最大民營造船企業,火箭速度背后的動力,頗值得關注。
如果問熔盛重工員工,誰是公司的靈魂人物?十有八九答案不是張志熔,而是陳強。
公開資料顯示,熔盛重工現任總裁陳強,本科畢業于上海交通大學船舶動力機械專業,后獲哈爾濱工程大學船舶與海洋工程博士學位。這兩所學校正是我國船舶及海洋工程最享盛譽的學術重鎮。
陳強今年雖剛過50歲,但7年前他就已經是我國船舶制造業的風云人物。作為國防科技工業“511人才工程”高級管理人才,他不僅有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等技術上的榮耀,更有參與籌建當時我國投資規模最大、技術設施最先進的現代化船舶總裝廠——上海外高橋造船有限公司,并先后擔任其常務副總經理、總經理的履歷。
2004年至2005年初,陳強應邀加入還未正式成立的熔盛重工之際,就利用自己在業界的影響力,游說國際客戶在工廠還沒拿到審批手續時簽下訂單,一時成為造船業的焦點話題。
此后,陳強在江蘇省南通市的集團生產基地,接連打造出四座大型船舶與海洋工程塢,設計年生產各類船舶與海洋工程800萬載重噸以上,成為我國最大的單體造船廠。
張志熔作為最大股東、創始人,在組建了以陳強為首、具有國際視野的高管團隊后,則把主要精力放在融資平臺上。
有人曾用“信貸過山車”來形容此后七年張志熔的經歷。其中,2008年至2011年是高峰期。
2008年以后,由于國際市場的沖擊,國內造船業開始下滑,熔盛重工則沒有受到影響。此后三年間,訂單數從兩位數激增至三位數。
由于船型科技含量、附加值都很高,一時間,熔盛重工成為各大銀行總行級重點客戶。
2010年,在香港上市的當年,熔盛重工接連獲得了中國進出口銀行、中國銀行兩筆500億高額授信,并與中國農業銀行、中國光大銀行簽署了數額高達280億元和100億元的授信合作協議。2011年6月,熔盛重工又獲得中信銀行110億元高額授信。
地方政府的支持,也不得不提。
張志熔出生在江蘇省南通市下轄的如皋市。因此,當他在2005年正式計劃投資造船業時,如皋市黨委、政府給予了高度重視。無論是土地供給還是財政支持,乃至接待各級、各界考察、來訪,熔盛重工都得到了重點照顧。
比如,據熔盛重工財報顯示,2010年,如皋市財政補貼達8.3億元,2011年為12億元,一度占到其年凈利潤的三成以上。
花無百日紅。2013年年初,隨著市場景氣指數下降,銀根越來越緊,銀行對熔盛重工的態度也越來越謹慎,“壓貸”成為熔盛重工首席財務官王少劍不得不面對的頭等難題。
周期難題不是簡單的盛衰循環
相比國有船企動輒數十年的歷史沉淀,熔盛重工2005年才成立的資歷,尚難與比肩。不過,在發展速度上,張志熔和陳強帶領熔盛重工,成功地實現了超越。
據熔盛重工年報顯示,截至2012年12月31日,熔盛重工手持合同總金額達50.2億美元,計91艘船舶、約為1299.1萬載重噸。
據克拉克森統計,按載重噸計算,其手持訂單量占國內市場份額11.9%,排名第一;占全球市場份額5.0%,全球排名第三。
交通運輸部總工程師徐光曾在一次論壇上指出,航運業是比較典型的周期性產業,它受經濟周期的影響比較大,目前航運企業、造船企業遇到的困難是暫時的。
形勢似乎也在驗證著這個樂觀的判斷。
據克拉克森統計,一季度全球船廠接到的新船訂單總計2058萬載重噸,是2012年同期的2.3倍。其中日本達到5.3倍、中國2.8倍,韓國增長55%。
熔盛重工的交船速度也在加快。
7月底,熔盛重工38萬噸級超大型礦砂船正式交付巴西鐵礦石供應商淡水河谷公司,這是該公司今年交付的第四艘38萬噸級超大型礦砂船。
這可不是一般的貨船。
它總長360米、型寬65米、型深30.4米,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礦砂船,代表了世界上最先進的超大型礦砂船技術水平。據業內專家介紹,該船噸海里耗油量和CO2排放量遠低于同類型船舶。
熔盛重工如皋基地一位技術負責人表示,今年是集中交付期,集團正按照計劃加快超大型礦砂船的建造。公司手中的16艘38萬噸級超大型礦砂船訂單,只剩下5艘沒交付。還有幾艘已經出塢,正在進行舾裝。下一艘將交付給淡水河谷的超大型礦砂船,這幾天正準備試航。
形勢樂觀,隱憂仍存。
據中國船舶工業協會統計,今年上半年,我國船舶工業主要造船指標和經濟指標持續下滑——船舶行業80家重點監測企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203億元,同比下降18.5%。
比收入下降更厲害的是利潤。數據顯示,80家重點監測企業利潤總額只有35.8億元,同比下降53.6%。
目前,我國造船仍以低附加值的“大船”為主,而日韓等造船發達國家則在新技術的儲備上走得更早、更快。隨著國際上新標準、新規范的出臺,下一代造船技術主要包括以節能減排、低碳環保為目標的綠色造船技術、以通信導航為主的信息技術和更加智能人性化的設計等。
行業周期無可避免,總出周期也不是簡單盛衰循環。
就此,中國工程院院士沈聞孫指出,船企要利用這次行業調整的大好時機,抓緊時間做好下一代造船技術儲備,加快轉型升級,力爭成為行業的領跑者、領軍人。
友情提醒 |
本信息真實性未經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證實,僅供您參考。未經許可,請勿轉載。已經本網授權使用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 |
特別注意 |
本網部分文章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行業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本網論壇上發表言論者,文責自負,本網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論壇的言論不代表本網觀點。本網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請與原作者聯系,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權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15日內進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