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中國制造全國行”走進徐工對話焦點七:
關鍵零部件是制約中國工程機械發展瓶頸
記者:剛才您提到中國工程機械制造同質化嚴重,瓶頸在哪里?
王民:瓶頸就是零部件制造。
我們要擴展我們的零部件、液壓元器件、變速箱、控制系統等,這都是徐工圍繞著工程機械要發展的。附加值高,科技含量高,而且是工程機械發展的瓶頸。
我們做的工程機械里面的內臟都是差不多,都是康明斯的發動機,外國人看在眼里,他們喜在心里,你們的心臟都是我們做的。要知道自己的差距,要想搞好工程機械,你要有自己的東西。就是這個意思,工程機械,我們有自己的東西,也有自己特色的東西,但是同時要看到我們的問題,在高水平上,我們要有一個清醒的頭腦,努力的作出真正的屬于中國工程機械的東西。所以,零部件要做好。
徐工還有一個,我們在重型卡車上,今年內就要有所突破,搞工程機械的成套性也很重要,能挖能推,還要能裝能運。徐工本身就有制造專用車底盤的技術和人才。同時,我們工程機械產品的客戶和重型卡車的客戶都是非常接近的。所以,徐工在這方面要做。這個方面會很快。
不一定是自己投資申請,還可以收購一些企業。收購有資質的企業,這是我們徐工要做的。年內肯定要做成。
基礎零部件我們和國際上還有很大的差距
記者:我這里有一個數據,去年徐工創匯5.6億美金。當時購買的零部件是20多億人民幣。當時您也講到,在零部件方面我們也不能受制于人。在這方面,我們的零部件是不是還是很缺的?在技術方面還不夠?我們這邊是什么樣的打算?
沙先亮:進口是20多億人民幣。去年出口創匯了5.6億美元,但進口了20多億人民幣。
記者:但是進口數量也是挺大的。
沙先亮:這是我們行業的困惑和瓶頸。包括同行業也遇到了同樣的問題,同行業比我們的困惑還要大。我們現在還拿到進口的份額,現在這個行業的瓶頸很大。不光出口,在國內企業的發展上,也造成了很大的影響。中國的工程機械和國外的工程機械這幾年發展,不是一個水平上發展。因為在國外企業,歐美的企業,這些世界工業基礎非常好,拿錢就可以買到。在中國拿錢就不一定能買到。就造成了我們現在這樣的情況。基礎零部件我們和國際上還有很大的差距。基礎零部件有差距,整機肯定也有差距。
不簡單是規模和效益的差距,是核心技術的差距
記者:我想問一下王總。咱們徐工在國內工程機械是第一,在國際是排名十六位,我們和前面十五位的差距是什么樣的?
王民:我們和我們公司的領導和干部都知道這個情況。我們的差距不簡單是規模和效益的差距。絕對是核心技術的差距。核心技術后面是什么?是我們人才,包括我們的理念、包括我們的戰略都有關系。如果簡單說規模,那是另一回事。
怎么來縮小差距?就是要在發展過程中,不斷的系列完整,不斷在核心技術研發上投入,人才的引進、培養上投入。不斷拓寬國際市場的通道上獲取國際資源。這是我們最大的差距。因為前面的都是外國公司,外國公司搞工程機械,他的理念,他的歷史比我們長。他的產品在精致、專業性方面都比我們好。
缺乏的核心技術就是關鍵零部件這一塊
記者:從技術角度來講,包括我們的液壓件、變速箱等等這些,基本上都掌握在國外的高端跨國公司里面。我們到2015年,要掌握我們的零部件,我們的戰略是全線跟進還是我們單獨突破?比如說我們做液壓件,就只做液壓件?在關注零部件的核心技術這一塊,我們是怎么做的?
王民:肯定不能什么都做。首先要把徐工的關鍵的結構件做好。起重機的結構件是很關鍵的,這是我們的優勢,要做好。然后再把我們定位準確的這些,包括變速箱等一些零部件做好。包括液壓油缸,這要為起重機服務,還要開拓裝載機和挖掘機的油缸。我們將來還會有自己的發動機,我的發動機要和別人合作搞。因為合作大家都有優勢。我們的想法就是,因為現在不能一步達到人家的水平,所以定位要準確,定位不準確,投入很大,也很難見到效果,時間又很長。
記者:整個工程機械行業,我們缺乏的核心技術就是關鍵零部件這一塊,包括缸、泵、閥這一塊?
王民:是的。
楊勇:這里面還包括控制這一塊。比如說你買的是力士樂的件,他的大的方面并不是在工程機械,他只能圍繞著市場上通用的提供給你,并不是最佳的組合。我們的研究中心,很大的一個功能就是通過實驗室和實驗設施來提煉我們的控制技術,形成我們專業的系統。這樣一個核心零部件與系統的配套。
關于零部件應該把它做成產業化
記者:您剛才提到發展零部件這一點,我們是非常高興的。因為零部件制約了中國工程機械的發展,而且沒有內部來做配套。因為徐工一直是龍頭老大,關于零部件這一塊您考慮怎么做?
王民:應該是把它做成產業化,但是剛開始肯定不行。因為徐工內部滿足不了。大家看到的液壓件工廠只是滿足徐工內部,沒有能力滿足全行業。還有一些公司是自己做,柳工是自己做滿足自己內部的生產,他沒有能力滿足行業的需求。
徐工的300億是營業額,其中產品的銷售收入是233億,233億中有40多億是屬于我參股的企業。如果去掉40億,大概有180、190億是我全資和我控股的企業。這也體現了徐工的特點,徐工這個企業里面有全資、有控股、有參股。有國資有外資,徐工這個大集團,它的特點跟別人是不一樣的。徐州市包括徐工集團大概600億的工程機械營業額,它也體現了以徐工為主的國資、還有民資、還有外資。這是徐工集團的特點。有的地方就不是這樣,湖南的特點是三個上市公司,但是都沒有像徐州這樣有外資的集群進來。地方政府希望看到多元化的結構。科技投入,徐工也是年年加大。包括當年改制的時候也是這個說法。當時把徐工機械改制,有人講徐工100多億,實際上那個時候徐工機械只有70、80億。這幾年發展,有180億左右。所以,300億是沒錯的,233億也是沒有錯的。
友情提醒 |
本信息真實性未經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證實,僅供您參考。未經許可,請勿轉載。已經本網授權使用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 |
特別注意 |
本網部分文章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行業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本網論壇上發表言論者,文責自負,本網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論壇的言論不代表本網觀點。本網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請與原作者聯系,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權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15日內進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