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記者在對工程機械行業的采訪調查中發現,我國絕大部分工程機械企業關鍵零部件生產依然受制于人。有關專家表示,工程機械行業作為裝備工業中的重要產業之一,涉及國家產業與經濟安全,其基礎零部件的自主研發亟需國家有關部門政策支持。
行業整體被“卡脖子”
近年來,我國工程機械行業通過自主創新和實施“走出去”戰略,取得了驕人成績。2007年,行業銷售收入2000億元,其中出口額640億元(貿易順差達240億元),10年翻了近40番,中國也因此成為與美國、日本、歐盟齊肩的國際工程機械制造業基地。
但行業迅速發展的背后,一個不能忽視的事實是,我國關鍵零部件生產依然受制于人,出現了利潤不高,產品缺乏核心競爭力的局面。據中國工程機械協會測算,我國工程機械行業與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約15年左右,其根本原因在于,關鍵零部件的技術水平不高,使用可靠性不強。
湖南省政協副主席、中聯重科[10.11 10.01%]監事會主席龍國鍵告訴記者,制約行業的主要關鍵配套技術有6項:動力換擋變速箱、濕式制動驅動橋、液壓泵與液壓馬達、回轉支承、整體式多路伐門、四輪一帶研發制造技術。“這些技術及制造均為國外掌握或控制,中國工程機械行業難免被人‘卡脖子’。”
利潤的70%被進口零部件“吃掉”
據湖南省機械工程協會統計,湖南29家規模以上工程機械企業生產的主機產品中,零部件等進口成本占制造成本的40%以上。而徐工集團相關負責人向記者透露, 2007年,徐工出口創匯5億美元,而購買國外零部件就花費約3億美元,外國零部件占出口產品銷售額的40%,但卻占了利潤的70~80%。
中國工程機械行業協會提供資料顯示,2007年以來,由于國外企業對零部件漲價,中國工程機械企業大約有70%的利潤被進口零部件“吃掉”。
中國工程機械協會理事長韓學松稱,為了獲取相關零部件,有的企業不得不派出專門的采購人員,守在國外供給商的工廠里等候;有的企業為減少誤工損失,經常空運原材料,成本大幅提高;還有的企業因缺少相關零部件,難以完成訂單生產,不得不重新調整生產進度和計劃。
三一重工總裁向文波表示,作為裝備工業中的重要產業之一,工程機械行業基礎零部件如此依賴進口,不利于國家產業與經濟安全,不利于國民經濟發展和國防建設。
如何破解“零部件”困局
據了解,國內工程機械行業零部件技術水平不高的原因,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零部件生產商以中小企業為主,缺乏擁有自主知識產權、主業突出、核心競爭力強的企業集團,與國際巨頭差距很大;二是各主機廠對配套零部件生產研發重視不夠,大部分企業重點停留于主機開發與生產,零部件發展緩慢。
對此,有關專家表示,早在2006年,國務院就出臺《關于振興裝備制造業的若干意見》,對施工機械、一般機械裝備和一些電子元器件等提出了要求和目標,但該《意見》被多家工程機械企業認為“政策支持力度不大,資金扶持不夠”。
“以國內的科研技術水平,不是研制、生產不出高水平的液壓元器件等基礎零部件,而是沒有進行資源整合。”中聯重科董事長詹純新認為,可以在發改委、行業協會等指導與協調下,集中行業優勢資源,推動企業之間特別是主機廠和零部件供應商之間的合作,加大自主創新力度,共同實現基礎零部件產業突圍。
山河智能董事長何清華表示,由于這些關鍵配套件屬于基礎性行業,投資大、周期長、收效慢,又有一定風險,“要破解這一難題,政府主管部門需要出臺相關鼓勵政策”。
友情提醒 |
本信息真實性未經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證實,僅供您參考。未經許可,請勿轉載。已經本網授權使用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 |
特別注意 |
本網部分文章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行業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本網論壇上發表言論者,文責自負,本網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論壇的言論不代表本網觀點。本網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請與原作者聯系,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權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15日內進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