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年底,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執行副會長張小虞曾表示,我國汽車產業雖然取得了很大的進步,產品的國際競爭力不斷提高,但是一些核心技術與國外仍然存在很大的差距。其中自動變速器便是其一。由于尚未實現真正的產業化,處于受制于人的局面。
不久前,中國重汽推出了首臺AMT(電控機械式自動變速器)標準配置的重卡車型HOWO—A7,并表示今后將主推AMT車型,而在此之前一汽集團的AMT也已研發成功,此外,國內很多重型變速器企業的AMT也已經路試很長時間,但統統卡在了產業化的門檻上。首臺AMT卡車的上市,似乎意味著國產重卡在自動變速器研發上有了新的突破。
選擇:AMT是發展趨勢
據中國重汽集團技術發展中心主任劉偉介紹,重汽研發AMT并非心血來潮,也不是倉促上馬,而是經過了慎重考慮。早在2005年,經常到歐洲考察的重汽技術人員發現,歐洲公路牽引車20%%~30%%采用了自動變速器(其中絕大部分是AMT),而且這個比例還呈上升趨勢。重汽人意識到,隨著人們對駕駛舒適性的要求越來越高,自動變速器已經在轎車上占據相當大的比重。在卡車上,自動變速器也將是其傳動系統的發展趨勢。歐洲已經有所體現,在中國不久后也將成為發展重點。誰最先掌握了卡車自動變速器技術,誰就能贏得市場先機。但那時,重汽尚未自產變速器,研發AMT的配合工作多有不便,所以沒正式運作AMT項目。
2006年初,重汽與濰柴正式分家,重汽不得不自己生產關鍵總成,除發動機外,變速器基地也開始建設。擁有自己的變速器研發和生產基地后,重汽自主開發AMT成為了可能,可以很好地控制AMT項目。尤其是采用電控高壓共軌系統和電控EGR系統的國III發動機研發成功,并批量銷售,為同樣采用電控技術的AMT的研發積累了技術基礎。于是,在2006年底,重汽正式上馬AMT項目。
事實上,自動變速器除AMT外,還有AT(液力自動變速器)、CVT(無級變速器)和DCT(雙離合器自動變速器)等多種形式,重汽為什么選擇AMT呢?劉偉解釋說:“在歐洲卡車使用的自動變速器基本都是AMT,僅有少量采埃孚和艾里遜公司提供的AT。單從技術角度考慮,AT結構比較復雜,成本較高;CVT受傳遞扭矩的限制,依據目前的技術還很難應用在卡車上;DCT從技術原理上看,用在卡車上沒有問題,但這是一種最新的技術,世界上尚沒有卡車采用DCT的先例;而AMT不僅結構簡單、成本低廉,更重要的是國內原有的手動變速器生產設備和技術都可以保留并沿用。”所以,綜合來看,中國卡車自動變速器技術路線采用AMT是最合理的選擇。從目前國內卡車及重型變速器企業的研發情況看,AMT都是必然選擇。
研發: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AMT(Automatic Mechanical Transmission)是電控機械式自動變速系統的簡稱。通俗地說就是,在普通的手動變速器基礎上加裝一套電控系統(TCU),用電腦來替代人進行換擋。AMT的原理比較簡單,但研發過程卻并不容易。據了解,國內多家研發AMT的企業路試了多年,仍未形成產業化,其難以邁過的坎有兩個,一是電控系統的開發,二是整車匹配工作。因為AMT的控制軟件,需要將各種可能的路況條件都寫入,這就需要研發過程中,不斷模擬各種路況條件。要應對這成百上千次的試驗,一兩輛試驗車肯定是不行的,所以,大量試驗車來做匹配就是必須保證的。
中國重汽企業文化建設部部長倪桂祥說:“研發AMT,中國重汽走了一條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的自主創新之路。”
原始創新需要長時間的積累,重汽這樣做,可能錯過市場機遇。所以,“重汽研發AMT,選擇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與國外設計公司聯合開發。”劉偉這樣說,“是聯合開發,重汽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而不是單純的技術引進。”國外的合作伙伴為重汽提供TCU平臺,重汽的技術人員根據中國的路況和使用環境等,對程序進行修改和完善。
盡管與國外的設計公司合作,重汽研發AMT的過程依然非常艱苦。負責AMT項目的重汽技術中心變速器設計所所長李發有,比兩年前頭發白了許多。他說,整個研發過程,外方僅派來兩三位工程師進行指導,大部分的設計工作都是由重汽的10多名技術人員完成的。兩年來,他們自愿加班加點,查找資料,模擬各種路況,不斷試驗和改進。
劉偉指出:“與國外公司聯合開發的過程,實際上是一種互相學習的過程。”所謂互相學習,即不僅是重汽的技術人員向外國同行學習技術,外國合作伙伴也向重汽學到了一些他們之前沒有考慮過的試驗工況。比如中國卡車超載嚴重,做整車標定時,就不能按照核定總質量來做,而要超過很多,甚至一倍以上;另外,國內重卡的可靠性不如歐洲重卡,在一些較差的路況下行駛時,可能會出現熄火、制動失靈等情況,這是AMT與整車匹配要重點考慮的,而在歐洲這已經不是技術層面研究的重點了。“對國外設計公司而言,與重汽合作開發AMT,可以豐富他們的電控軟件的數據庫,對他們開發類似中國的發展中國家市場大有裨益。”劉偉說道。
友情提醒 |
本信息真實性未經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證實,僅供您參考。未經許可,請勿轉載。已經本網授權使用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 |
特別注意 |
本網部分文章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行業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本網論壇上發表言論者,文責自負,本網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論壇的言論不代表本網觀點。本網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請與原作者聯系,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權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15日內進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