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晉文公誨人不倦培養人。
在企業處于困境時,“空降兵”誠然能起到立竿見影的效果,但長期卻很難融入企業文化。而只有在平時就注重培養自己的人才,盡大可能地挖掘現有人才的潛力,才能形成良性的選拔用人機制,形成特色的企業文化,以達成共同的目標。晉文公雖然流亡近20年,卻培養了自己的優秀人才,可以說“有所失必有所得”。
晉文公(公元前697年-公元前628年),初為公子,謙而好學,善交賢能智士。后受迫害離開晉國,游歷諸侯。漂泊19年后終復國,殺懷公而立。文公對內,拔擢賢能:以狐偃為相;先軫為帥;趙衰(趙國先祖)、胥臣輔其政;欒枝、冀缺佐其事;郤溱、霍伯將其兵;賈佗、陽子制其禮;魏犨(魏國先祖)、荀伯御其戎。晉民各執其業;吏各司其職。晉國由此大治。對外,聯秦合齊,保宋制鄭,尊王攘楚。作三軍六卿,勤王事于洛邑、敗楚師于城濮,盟諸侯于踐土,開創晉國長達百年的霸業。文治武功,昭明后世,顯達千秋,與齊桓公并稱“齊桓晉文”,為后世儒家、法家等學派稱道。
一說起周游列國,人們往往會聯想到孔子。但比孔子更早周游列國的人,實際上是晉文公重耳。重耳比孔子要大一百多歲,那時的交通環境比后來孔子時期,更為艱險難行,困難重重。
重耳為了躲避晉惠公的追殺,從晉國逃到北方的翟國;在這里生活了12年后,歷經兩千里途程,經過許多小國,到達了最東邊的齊國;然后,又來到最南邊的楚國;又從楚國來到最西邊的秦國;又從秦國返回到北邊的晉國。重耳繞著中國(周朝)轉了一大圈,整個天下都被他踏遍了,因此,他自然也就成為人緣最廣、見識最多的一位春秋君主了。
可是,重耳流亡只是表象,難能可貴的是,在他近20年的流亡生涯中,為自己積攢了一筆最大的財富,那就是他后來治國的股肱之臣。如趙衰、狐偃、狐毛、胥臣、魏犨、狐射姑、先軫、顛頡、介子推。患難之中見真情,這種在最困難的時候培養起來的人才是最值得信賴的,后來的事實也證實了這一點。
四、楚莊王容人大量留住人。
企業把人才選拔進來,無論是關心也好,培養也好,其關鍵是留住人才。想要留住人才,就應該有容人之量。人無完人,各類人才都會有這樣那樣的短板,作為一個企業家一定要學會包容。“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友”即是此道理。楚莊王的容人之量頗值得企業家體味。
楚莊王(?—前591年),又稱荊莊王,出土的戰國楚簡文寫作臧王,漢族,姓羋,熊氏,名侶,謚號莊。楚穆王之子,春秋時期楚國最有成就的君主,春秋五霸之一。莊王之前,楚國一直被排除在中原文化之外,莊王自稱霸中原,不僅使楚國強大,威名遠揚,也為華夏的統一,民族精神的形成發揮了一定的作用。
楚莊王“一鳴驚人”的故事已經是家喻戶曉了,但是很少人注意到,他蟄伏三年的目的。其實楚莊王在蟄伏的三年當中,主要是用來觀察局勢,特別是考察臣子的行為,等真實的情況了如指掌后,他就立即行動起來,整頓朝綱,任用賢才。比如伍舉、蘇從等,最后終于在這些人才的幫助下,一血城濮之戰的前恥,成就霸主偉業。
“絕纓之宴”是楚莊王有容人之量留住人才的最好詮釋。楚莊王蟄伏三年挫敗若敖家族真正執掌大權后,舉行慶功晚宴,讓愛妾許姬敬酒。忽然一陣風將蠟燭全部吹滅,一醉漢把持不住對許姬非禮,許姬奮力掙脫順手揪下那人的帽纓,向大王告狀。楚莊王馬上明白了是怎么回事,命曰:“勿點燈,今日與寡人飲,不絕纓者不歡。”于是,所有的大臣和將軍不敢違抗命令,都把自己帽子上的瓔珞全部摘了下來。七年之后,楚莊王在攻打鄭國時,險些遇難,關鍵時刻一位將領挺身而出,奮勇救出莊王。楚莊王隨即大肆行賞,方知此人名曰唐狡。但唐狡堅決不受賞賜,并坦承當年非禮許姬之人就是自己。
五、秦穆公任人唯賢使用人。
企業無論是選拔人、關心人,還是培養人、留住人,最終目的還是讓人才發揮最大作用,即使用人。秦國由一個西北閉塞的蠻夷國家一躍而成為春秋五霸之一,進而為統一六國打下堅實的基礎,其在用人之道上肯定有其過人之處。
秦穆公(?—前621),春秋時代秦國國君。漢族(當時稱“華夏”),嬴姓,名任好。在位三十九年(前659年-前621年)。在《史記》中被認定為春秋五霸之一。秦穆公非常重視人才,其任內獲得了百里奚、蹇叔、由余、孟明視、西乞術、白乙丙等賢臣良將的輔佐,曾協助晉文公回到晉國奪取君位。周襄王時出兵攻打蜀國和其他位于函谷關以西的國家,開地千里,因而周襄王任命他為為西方諸侯之伯,遂稱霸西戎,為四百年后秦統一中國奠定了基石。
秦穆公的用人之道是最為令人稱頌的,因為他不計較年齡、身份和地位,用五張牛皮換來了七十多歲、當時還是奴隸的百里奚,并請“五羖先生”百里奚當左相國,后來百里奚推薦了自己的朋友蹇叔和蹇叔的兒子西乞術、白乙丙,秦穆公又拜蹇叔為右相。這樣,秦國就組成了七個常委的領導班子:秦穆公為法人代表;百里奚為左庶長;蹇叔為右庶長;公子縶為副庶長;孟明視、白乙丙和西乞術分別為三帥。秦國就在百里奚等賢臣的幫助下使得秦國日益強大,打敗了當時強大的晉國,當上了中原的霸主。
當企業不斷抱怨如何招不到人才、培養不了人才、留不住人才、人才發揮不了作用的時候,秦穆公任人唯賢、楚莊王容人大量、晉文公誨人不倦、宋襄公愛人以德、齊桓公因人制宜的案例,也許會給我們很好的啟示。任何一個國家或企業的興盛,人在其中占了絕對的優勢,選好人、養好人、用好人,企業才有生機,才能持久。
構筑起企業大廈的不是形形色色的高樓,而是企業蘊藏著的各式各樣的人才,這些隱形的資產才是企業最大的財富。企業要想持久,就要想辦法養、用、留住這些財富,真正做到人員流動,人才不動,人員流失,資源不失。
友情提醒 |
本信息真實性未經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證實,僅供您參考。未經許可,請勿轉載。已經本網授權使用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 |
特別注意 |
本網部分文章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行業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本網論壇上發表言論者,文責自負,本網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論壇的言論不代表本網觀點。本網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請與原作者聯系,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權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15日內進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