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臨港經濟區的建設規劃,到2015年,海洋生產總值力爭達到228億元,海洋生產總值占經濟區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60%,海洋服務業占海洋生產總值比重達到5%,港區貨物吞吐量達到4000萬噸。到2020年,海洋生產總值力爭達到805億元,海洋生產總值占經濟區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85%,海洋服務業占海洋生產總值比重達到30%,港區貨物吞吐量達到10000萬噸。
優勢:云集20余家海工裝備制造企業
臨港經濟區管委會相關部門負責人表示,在加快建設國家海洋經濟科學發展示范區和實施海洋強市戰略大背景下,濱海新區臨港經濟區近日出臺關于加速發展海洋經濟的實施意見。
據介紹,該區目前在建和已經建成項目約230個,項目投資達到800億元。企業涵蓋海洋交通和港口物流業、海洋船舶工業、海洋鹽化工業、海洋工程裝備制造業、海洋油氣業、涉海金融服務業、海洋公共服務業等海洋經濟的七大產業門類,其他傳統工業也以前港后廠的格局,高度依賴海洋交通和港口物流,是與海洋經濟密切相關的產業。
據了解,經過幾年發展,臨港經濟區海工裝備制造業已初步形成一定規模,駐區海工企業包括太重濱海重型機械有限公司等在內的20余家海工裝備制造企業。2013年,臨港經濟區內海工企業完成工業總產值103.2億元,同比翻一番,海工裝備制造業已經成為臨港經濟區的支柱產業和未來的產業發展重點。
未來,該區將提升在全市海洋經濟發展中的先行示范作用,努力成為海洋創新發展經濟區。
根據建設規劃,到2015年,該區海洋生產總值力爭達到228億元,海洋生產總值占經濟區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60%,海洋服務業占海洋生產總值比重達到5%,港區貨物吞吐量達到4000萬噸。
把脈:尚未形成密切銜接的產業鏈
臨港經濟區相關負責人介紹,盡管臨港海洋裝備制造業實現高起步,但從國際整體市場來看,產業發展仍存在一些制約因素。
目前,臨港尚未形成密切銜接的產業鏈,表現在零部件產業薄弱,缺乏成套能力,服務不發達,各企業之間相對封閉,沒有形成以龍頭企業為核心、上下延伸的強大產業鏈,產業的總體規模、經濟效益和競爭力難以提高。同時,支撐海工裝備發展的技術服務、專業咨詢等服務水平較低。
同時,轄區海工裝備制造的產品集中于低端配套產品,技術創新能力相對薄弱。臨港經濟區未涉足TLP、SPAR、LNG-FSRU、LNG-FPSO等高端、新型裝備設計和建造領域,更不具備核心技術研發能力。
區內海工企業還不具備總承包能力,項目均為分包項目。在設計方面,深水海工裝備的概念、基礎設計方面能力不足,缺少專業的設計機構和人員,未能實現國際認可的品牌設計方案;在產品方面,臨港經濟區只在相對低端的配套產品上占有一定份額,高端配套產品由國外巨頭公司控制,造成海洋工程裝備總裝價值量偏小,利潤較低。
應對:提升海工自主創新能力
今年以來,市海洋局、濱海新區經信委、臨港經濟區管委會聯合臨港重點海工裝備制造企業多次開展座談會,為臨港發展海洋經濟建言獻策。
一些海工裝備制造企業提出,由于目前臨港海工裝備制造企業仍處于成長期,資金、技術等環節相對薄弱,對相關市場的認知能力仍有待加強。企業均期望加強與同行業之間的溝通交流,以實現優勢互補,協同發展。企業期望政府牽頭建立臨港經濟區海工裝備制造產業聯盟,即結成企業間相互協作、資源整合的一種模式,進而提高企業發展水平,以適應新形勢下海工裝備制造產業發展的需要。
設計研發能力是海工企業發展的核心要素,也是制約臨港海工企業發展的瓶頸之一。臨港經濟區有必要加大力度培養有責任心、有創新能力的海洋工程人才,提高行業整體的設計研發能力,建立產學研結合的臨港經濟區海洋工程合作創新設計中心。突破制約臨港海工裝備制造業發展的設計能力不足的瓶頸,使企業盡快掌握海工設計的核心技術,實現產業升級,使臨港海工裝備制造產業繼續向深水、高技術裝備等領域發展。
同時,由于駐區海洋裝備企業正處于發展的上升期,資金力量相對薄弱,投資檢測設備能力有限,而提高檢測能力也是保障產品質量的重要環節之一,因此部分企業提出經濟區應適時成立臨港經濟區海工裝備制造產品檢測中心,由企業合作投資,共同使用,有政府牽頭幫扶企業開展聯合檢測工作,提升產品質量水平。
友情提醒 |
本信息真實性未經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證實,僅供您參考。未經許可,請勿轉載。已經本網授權使用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 |
特別注意 |
本網部分文章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行業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本網論壇上發表言論者,文責自負,本網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論壇的言論不代表本網觀點。本網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請與原作者聯系,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權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15日內進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