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政府工作報告指出,本年第四項重點工作是“促進農業現代化和農村改革發展”,要求“研發推廣一批新型高效農業機械”。當前,我國正處于從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關鍵時期,也是農機工業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國際資本正加速進入,我國農機發展速度明顯加快。近年來我國農機工業總產值年均一直保持20%以上的增速。我國農機研發及產業化雖然經歷了幾十年的發展歷程,但大型、高效、復雜農業裝備及核心零部件依然依賴進口,智能化與精準作業產品缺失。“研發推廣一批新型高效農業機械”任重道遠。
一、我國已成為農機工業大國
(一)農機需求快速增長
近年來,全球農業機械生產快速發展,多數農業機械制造大國的農業機械市場保持高位運行,2013年全球農業機械總產值約960億歐元。我國農機工業生產總值2012年首次突破3000億元,超越歐盟和美國,成為全球第一農機制造大國。2013年1-11月份,我國農機工業企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3384.42億元,同比增長15.9%,利潤總額達到212.48億元,同比增長11.23%,各項經濟效益指標繼續保持高速增長。
自從2004年推出農機購置補貼,我國農機行業已經走過了黃金十年。現代農業生產方式的轉型升級為農業機械發展帶來重大機遇,根據行業當前增長速度來看,到2015年,總產值有望突破4500億元。
(二)資本加速進入農機領域
我國農業機械化和農機工業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機遇。首先,并購趨熱,國際資本正加速進入我國。迪爾、紐荷蘭、馬恒達、愛科等已經或正在加速對我國優質農機企業的并購步伐,愛科、格蘭、雷肯、格力莫等在我國建廠。2013年7月,德國克拉斯集團并購山東金億機械制造有限公司,全球5大農機巨頭全部在中國落戶。其次,國內工程機械、汽車行業資本積極進入農機領域。福田重工在東北、中國一拖集團在東北和新疆都建立農機制造基地。奇瑞集團在中部和南方地區建立了拖拉機、水田作業機械制造基地。中聯重科(000157,股吧)表示對農業機械板塊要積極進行戰略布局,農機上游企業江淮動力(000816,股吧)近期也明確了主攻農機裝備的定位。第三,國內資本也加速對農機企業的并購和投資的步伐。如山東五征并購山拖農機裝備有限公司,目前在建的很多農機擴產項目均屬國內資本投資。
(三)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產業集群
區位優勢和產業集群效應凸顯,山東、河南、江蘇、浙江等地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產業集群。山東省農機工業集中在濰坊、煙臺、棗莊、濟南等地,主要生產拖拉機、低速汽車、聯合收割機等。河南省農機工業集中在洛陽、鄭州、開封、新鄉、許昌等地,主要生產大中型拖拉機及配套農機具、低速汽車等。江蘇省農機工業集中在常州、丹陽、連云港(601008,股吧)、鹽城等地,主要生產農用柴油機、水田用拖拉機、聯合收割機等。浙江省農機工業集中在湖州、臺州、新昌等地,主要生產水稻聯合收割機、植保機械、農用水泵、茶機等。
(四)農機購置補貼資金持續增加
中央財政用于“農機補貼”的支出從2004年的0.7億元增加到了2013年的217.5億元。在總量上翻了300多倍,投入年均增長約180%,高于同期三農投入年均增長約160個百分點,中央財政“農機補貼”投入占三農投入的比重從0.03%提高到17.5%。2014年中央財政發放的第一批農機財政補貼總金額為170億元左右。當前我國的補貼標準為價格的30%,單機限額不超過5萬元,大型農機最高補貼可達30萬元。而國外發達國家的農機購置補貼率為60%,日本、韓國達到50%,除此之外還有政策性優惠貸款,可見我國農機購置補貼還有很大提升空間。
二、我國農機工業大而不強的表現
(一)產品種類和性能與發達國家存在差距
我國農業機械產品種類和性能與發達國家存在差距。發達國家實現了農業生產全程機械化,而我國很多生產效率和技術含量高的大中型產品, 還不能生產,長期依賴進口,同時中小型低端產品產能過剩,惡性競爭現象嚴重。產品結構較為單一。國內產品僅主要覆蓋了動力部件(柴汽油機、變速箱)、農用車輛、聯合收割機、機耕設備等傳統大型機械。另外我國農機產品的可靠性不盡如人意,主要農機產品的平均無故障間隔時間只能達到國外同類產品的1/3左右。零部件生產銷售管理混亂,劣質產品充斥市場,使農機可靠性差的問題更加嚴重。
(二)行業結構有待完善
近年來,隨著農機需求快速增長,許多企業都把資金投入到農機領域,短期牟利性組裝類企業大量涌現,暴露出行業進入門檻缺失、產品質量無法保證、行業技術創新動力(310328,基金吧)不強、企業間同質化惡性競爭等問題。未能形成一批國際競爭力強、市場占有率高的龍頭企業和集團,國產農機名牌太少、雜牌太多,大企業不強、小企業不專,新型高效農機產品缺失。
(三)零部件行業發展迅速但產品低端
2012年,全國農業機械零部件規模以上企業達到316家,比上年新增37家,零部件企業占農業機械企業的17%。零部件在農機工業12個子行業中產值排名第四,增速高于整個農業機械行業的增速。然而,國內零部件企業的市場份額和制造能力還大多集中在低端產品上,自主品牌缺失和零部件技術開發力量薄弱的問題普遍存在。
友情提醒 |
本信息真實性未經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證實,僅供您參考。未經許可,請勿轉載。已經本網授權使用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 |
特別注意 |
本網部分文章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行業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本網論壇上發表言論者,文責自負,本網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論壇的言論不代表本網觀點。本網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請與原作者聯系,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權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15日內進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