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和諧”的聲音
根據湖北南水北調辦公室提供的資料,“引江濟漢”工程全長67.23公里,工期4年,耗資將達到60億元,是我國現代最大的人工運河,也是該省最大的水資源配置工程。
它被設計成促進湖北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和漢江中下游地區的生態環境修復和改善的重要項目。
該工程連通長江和漢江,穿越長湖,并成為湖中之渠,渠道全線襯砌,全線立交。建成后,可向漢江興隆以下河段(含東荊河)補充因南水北調中線調水而減少的水量,改善該河段的生態、灌溉、供水條件,還可以縮短長江荊州段至漢江潛江段航程600多公里。
不過,關于“引江濟漢”的合理性,也出現了“不和諧”的聲音。
武漢水利規劃專家易賢命多次發表相關研究文章,認為“引江濟漢”工程的設計方案存在弊端,他呼吁決策者重視“跨流域調水”的經濟、社會、環境面沖擊。
2002年6月,中央明確“引江濟漢”工程由湖北建管,交由湖北省水利水電勘測設計院規劃設計,易賢命時任該研究院副總工程師,主管規劃,并作為負責人之一參與設計。易說,當時他的主張是,利用現有河網水系資源,考慮擴寬和疏浚原有的“兩沙運河”,建成高等級生態航道。后因為嚴重分歧,他退出項目設計。
易認為,“引江濟漢”全線高渠未思考保護耕地、保護生態環境、改善水質、適應通航以及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和效益,將喪失諸多重要的綜合利用功能。易擔心會給項目區帶來生態災難,認為新修高渠是向國家爭取更多的補償投資,以及要求“引江濟漢”工程也加入到南水北調長期的利益分配機制中。
“現在的方案是代價最高的方案。”易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感慨地說。事實上,他也并不是反對工程上馬,只是認為有更為合理的方案。自2008年4月起,易賢命郵寄相關論文給湖北省省長李鴻忠,提出建議。湖北省南水北調辦公室給他的回應是,該工程是上級批準了的,已作了科學論證。
“引江濟漢”工程設計引水流量350m3/s,最大引水流量500m3/s,補東荊河設計流量100m3/s,加大流量110m3/s。多年平均補漢江水量31億m3,補東荊河水量6億m3。這意味著,平均一年要從長江調水37億m3。
“水量不是問題。”長江水利委員會荊江水文站負責人對記者說,即便現在是枯水期,長江荊州段的水量約為5500m3/s,“引江濟漢”調走的水也不會對長江產生什么影響。
但另一個不可忽視的問題,三峽大壩修建后,上游來水含沙量減少60%-70%,其下泄清水對下游河道的沖刷力度加大,致使河道將越變越深,且崩岸增多,這也將直接影響到“引江濟漢”航渠引水口水位。
易認為,在長江枯水期部分時段,長江水不能自流到漢江,“引江濟漢”工程運行后枯水期的引水將減少甚至斷流,必須通過大型泵站來維持。而“引江濟漢”工程屬水利基礎設施,本身不能盈利,泵站今后的運行資金如何解決,也是需要擔心的問題之一。
友情提醒 |
本信息真實性未經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證實,僅供您參考。未經許可,請勿轉載。已經本網授權使用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 |
特別注意 |
本網部分文章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行業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本網論壇上發表言論者,文責自負,本網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論壇的言論不代表本網觀點。本網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請與原作者聯系,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權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15日內進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