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5%的碳強度減排目標成為高懸在一些地方政府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浦東也不例外。
但就人均二氧化碳排放為例,依據滬上多家研究機構的計算,上海目前為人均年排放量12噸,中國為4.3噸,世界水平為4.28噸,歐盟10噸,日本9.9噸(其中東京5.5噸),美國20噸。
目前,國家發改委正就指標如何分配地方征集意見。此前有消息傳出,指標分配方案可能仍沿用“十一五”GDP能耗減排指標分配方式,各地指標與中央指標相近,可能略有上下浮動。
“未來碳減排工作將會與現行節能減排工作并軌,依托節能減排的推進機制推進碳減排”,復旦大學城市環境管理研究中心主任戴星翼說,他正在主持《“十二五”浦東新區節能減排、低碳經濟和循環經濟發展研究》。
戴星翼說,目前不確定浦東新區“十二五”期間的碳減排任務是多少,但“區屬工業直接減排的潛力已較為有限。僅僅依靠目前的推進方式,浦東完成減排指標將較為吃力”。
在工業企業能耗方面,浦東也并非如外界想象的低碳。2008年,浦東工業企業能耗(萬噸標準煤)數據處于上海市最高水平,占上海市各區縣區屬工業企業能耗的25%。
從產值能耗(噸標準煤/萬元)數據看,浦東位居中游。從產值能耗降幅看,浦東位居全市后列。
“浦東應更多地發揮作為國家綜合配套改革實驗區的作用,探索通過制度創新,實現經濟轉型,不僅完成自身的減排任務,也為其他地區提供經驗”,戴星翼認為浦東不僅要低碳,而且要成為樣板。
節能與經濟發展模式轉型并重
與無錫、德州、敦煌等城市主打新能源產業的低碳或者太陽城方案主打新能源牌相左。戴星翼認為,“浦東沒有獨立的能源供給系統,因此,所謂發展低碳經濟只能是在既定的碳背景下的節約與經濟發展模式的轉型”。
“浦東新能源、清潔能源的發展潛力主要集中于城市建筑的屋頂、墻面資源的利用及原南匯的沿海風場”,戴星翼說。但如果無成本有效的成套技術或解決方案,太陽能、風能在浦東的發展只能取得有限進展。
戴星翼認為,優化產業結構應當是浦東降低工業企業能耗工作努力的方向。在企業層面這主要包括提高產品質量,發覺品牌的價值潛力。在區域層面上優化結構的潛力則主要表現為不斷引進更先進的企業。
和別的區域一樣,浦東節能減排方面存在具體而微問題。
這些問題包括:現行統計制度存在不足,統計部門缺乏強制力,主要靠企業的自覺配合,政府部門對于不提供統計數據的企業缺乏有效的處罰措施。
以重點企業為主的監管制度雖然更有針對性,也易于操作,但這同時也意味著對于量大面廣的中小企業是缺乏有效的監管手段。
目前各部門對循環經濟的發展更多的關注過程本身以及減少的能耗、水耗和循環利用率等指標,還未形成完整的指標體系。
此外,目前的鼓勵和引導措施激勵性不足。當前企業的違規成本太低,處罰金額遠小于治污改造和運行成本。
友情提醒 |
本信息真實性未經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證實,僅供您參考。未經許可,請勿轉載。已經本網授權使用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 |
特別注意 |
本網部分文章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行業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本網論壇上發表言論者,文責自負,本網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論壇的言論不代表本網觀點。本網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請與原作者聯系,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權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15日內進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