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被認為是“起大早、趕晚集”,姍姍來遲的《長江三角洲地區區域規劃》仍令市場驚羨不已。根據昨日國家發改委在網站披露的“縮減版”框架,記者注意到,與2006年的初稿相比,長三角地區發展的戰略定位有了明顯的擴容。其中,“全球重要的現代服務業中心”的定位首次被提及。
《規劃》冠于長三角地區發展定位的全部名頭包括:亞太地區重要的國際門戶、全球重要的現代服務業和先進制造業中心、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世界級城市群。而《規劃》為此設定的具體時間表更是激動人心:到2015年,率先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到2020年,力爭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
【定位】首提現代服務業中心
由于在文件中首度提及要將長三角區域打造成 “現代服務業中心”,這一新提法也被學界解讀為發展戰略定位、乃至未來政策傾斜的重要方面。記者了解到,事實上,除了上海這一現代服務業區域核心以外,杭州、南京等長三角地區的領軍城市也都早已開始了“現代服務業”的對接之旅。
根據杭州市委政策研究室研究室副主任何利松的預計,到2015年,現代服務業增加值將占全市生產總值的比重超過50%,而其中的文化創意產業增加值在全市生產總值中的占比要達到17%,而政策上也打出了“套餐系”的組合優惠。
南京也曾出臺打造現代服務業的一攬子規劃,包括打造物流基地、高新區軟件園、產品交易市場和商貿、商務服務等集聚區項目。蘇錫常則將臺灣服務業作為引資重點,早在2005年蘇州赴臺招商團組中,就有一半是針對服務業項目。而無錫則定位于打造產業高度融合、集群化發展的服務業高地。
浙江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金雪軍表示,新規劃進一步明確長三角的特殊定位,相對于皖江規劃、黃三角規劃,此次的長三角規劃更具綜合性,強調服務業、制造業等各方面的全面發展。上海市發改委副主任、上海市發展改革研究院院長肖林則認為,上海的轉型和發展也一定要放在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大格局中,只有長三角一體化到了一個高度,上海的“四個中心”建設才能形成新的跨越。
中國城市經濟學會常務理事、大城市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高汝熹也表示,上海作為中心城市,經濟能量相對周邊并不存在明顯的強勢,“邊強心弱”的格局對上海的發展也充滿了挑戰。根據肖林的設想,上海接下來要在“十二五”規劃里對接長三角區域規劃,進一步加快長三角基礎設施、環境保護、生態建設、社會保障、能源建設等方面的一體化。
【框架】新增多項重點任務
根據發改委對外公布的信息,《規劃》提出了城鎮發展與城鄉統籌、產業發展與布局、自主創新與創新型區域建設、基礎設施建設與布局、資源利用與生態環境保護、社會事業與公共服務、體制改革與制度創新、對外開放與合作八個方面的發展方向和重點任務,并明確了保障規劃實施的政策措施。其中,自主創新與創新型區域建設、體制改革與制度創新、對外開放與合作等內容都是此番新增。
從任務內容看,中央對長三角的發展要求呈現高端化。而統計也顯示,2009年蘇浙滬三地生產總值就已達71794億元,長三角GDP首次超過1萬億美元,若把長三角看成一個經濟體,去年其GDP總量排在全球第11位,列俄羅斯之后、韓國之前;若按2009年統計核算的中國國內生產總值300670億元計算,長三角GDP生產總值約占全國的21.4%。
《規劃》描述長江三角洲地區發展目標是:到2015年,率先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到2020年,力爭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這比黨的十六大提出的在本世紀頭20年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提前5年,比2008年底紀念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30周年大會中胡錦濤提出的“到新中國成立100年時基本實現現代化”的目標早30年。
國務院在批復中強調,上海市、江蘇省、浙江省人民政府要加強對《規劃》實施的組織領導,制定實施方案,完善工作機制,落實工作責任,抓緊推進相關工作。國務院有關部門要按照職能分工,加強對 《規劃》實施的指導,研究制定貫徹落實《規劃》的具體措施,在專項規劃編制、項目安排、體制創新等方面給予積極支持。
友情提醒 |
本信息真實性未經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證實,僅供您參考。未經許可,請勿轉載。已經本網授權使用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 |
特別注意 |
本網部分文章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行業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本網論壇上發表言論者,文責自負,本網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論壇的言論不代表本網觀點。本網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請與原作者聯系,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權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15日內進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