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半年,工程機械高位運行,市場嚴重供小于求,多家企業都在今年上半年創造了月度單產的最高紀錄,更有甚者即使開足馬力生產也無法滿足市場需求。企業似乎只需關心生產,而不必分心考慮太多別的事情。
然而,就在市場形勢一片大好的情況下時,卻有人發出了不同的聲音:如果工程機械行業產能過度擴張的勢頭持續增長,產品供過于求的矛盾將很快出現,那么,最終工程機械企業將嘗到盲目擴張的苦果。
巨資頻入市場格局陡增變數
有數據顯示,2002年以來的8年時間里,中國工程機械行業的銷售規模增長了近4倍――從2002年的773億元到2009年的3100億元,年均增長率約為24.4%。其中,2003年同比增長率高達38%,2007年同比增長37.2%。
工程機械行業一直是個開放程度較高的行業,資本的跨行進入不是什么新鮮事。然而,以往的跨行資本進入鮮有能讓行業內企業感到市場格局將變的危機。但今年以來,之前與工程機械行業無關的企業宣布介入這個領域的新聞似乎數量和分量都有所增加。時至今日,大大小小的工程機械企業大手筆投資依然進行得如火如荼。
4月31日,由熔盛重工投資設立的熔安重工在安徽省合肥市舉行工程機械基地項目建設論證會。該項目總投資達60億元,建成后將形成年產液壓挖掘機3萬臺、履帶起重機1000臺等多種工程機械產品的制造能力。
5月20日,中鐵南方裝備制造基地舉行開工儀式,中國中鐵將投資30億元建設五大項目:橋梁鋼結構、鐵路工程機械、海洋工程機械、港口工程機械和風力發電設備。預計2012年年初投產,到2014年,項目年產值將達到100億元。
6月1日,奇瑞旗下的蕪湖瑞創叉車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瑞創)首批1 10噸叉車全面下線。瑞創的總投資額將達6億元,規劃生產叉車、裝載機等多種工程機械產品3萬臺,銷售收入40億元,出口額達2億美元。
這幾家企業高調進入行業,對未來幾年行業格局將帶來怎樣的變化,業內人士表示,產能過剩將不可避免。
利潤攤薄行業步入微利時代
關于工程機械行業出現產能過剩的問題,早在2004年就出現了“以裝載機為首的價格戰”事件,為了追求產品銷量和市場份額,各個裝載機企業相互壓價,一臺價格為30萬元的裝載機,最后利潤僅為幾千元,行業競爭激烈程度可見一斑。特別是近兩年來,裝載機產品同質化現象嚴重,國內產品研發技術相對成熟,但也集中在中小噸位產品上,為了一味追求銷量,有些企業甚至冒著零利潤、零首付、零回報等風險來促銷產品。
據了解,我國工程機械整體銷售利潤從2000年的5.73%下降到去年的4.78%,不少企業成為外資零部件加工和貼牌生產企業,僅僅賺取加工費。有專家表示,中國機械工業制造成為世界產業格局的第三級:歐美制定標準,日本出技術,中國制造產品。
據統計,目前,國內市場上,各類裝載機生產商數量超過了50家,28家主要企業控制了90%以上的市場份額;挖掘機生產廠商約為40家,23家主要企業控制了80%以上的市場份額,兩大主導產品生產企業出現了嚴重過剩局面,這也導致了市場競爭“會變味。然而,企業要生存就必須銷售產品,在產品質量較低或等同的競爭條件下,“低價競爭”成為主要銷售手段,并且很多廠家不能提供完整、及時、專業的售后服務,僅僅依靠一時的銷售手段來推銷產品,對于國內工程機械行業穩定、健康發展造成巨大影響。
以主流產品裝載機為例。目前,我國工程機械市場需求的裝載機每年為10萬臺。但據中國工程機械工業協會調查顯示,截至2009年末,國內三個裝載機龍頭企業的產能都在3萬臺/年以上,加在一起超過15萬臺/年,已經足夠滿足國內外工程機械市場需求,再進行投資就會因為重復建設而導致產能過剩。按照中國工程機械工業協會秘書長蘇子孟的說法,裝載機行業目前的總體狀況已經變為:新進入門檻較低、替代威脅增加、顧客議價能力增強、核心部件供應商議價能力較高、內部競爭白熱化,這是整個工程機械行業的縮影。
不光是工程機械主機行業顯現出產能過剩的跡象,工程機械配套件行業也同樣如此。中國工程機械工業協會在經過調查后發現,僅工程機械配套件行業中的液壓產品就存在超過100億元的過剩產能。
友情提醒 |
本信息真實性未經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證實,僅供您參考。未經許可,請勿轉載。已經本網授權使用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 |
特別注意 |
本網部分文章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行業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本網論壇上發表言論者,文責自負,本網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論壇的言論不代表本網觀點。本網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請與原作者聯系,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權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15日內進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