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子孟認為,一方面,國內工程機械市場低檔產品生產能力過剩,質量良莠不齊,呈現無序降價競爭狀態;另一方面,進口合資廠商的不斷出現使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工程機械產品市場的競爭也日趨激烈。同時,一些工程機械配套液壓件生產廠商紛紛進行市場擴張,加劇了市場競爭的激烈程度。
競爭激烈行業洗牌在所難免
有專家預測,產能過剩將成為中國工程機械當前和未來一段時期內面臨的主要矛盾,在未來3至5年內,中國工程機械產業將有1/3產能過剩。其主要依據是,目前業內多數企業仍然存在急功近利的心態,追求上產能、擴市場等見效快的擴張方式,大幅提升產銷量;而對見效慢的企業內部優化,如提升研發、設計、物流、營銷等方面的技術和管理水平卻長期忽略,而這恰恰就是關系企業能否長久發展的核心競爭力。
當前,不少地方政府為拼政績、抓GDP,并沒有耐下心來引導、培育本地行業和企業的轉型、發展和提升,反而更熱衷于大規模圈地建工業園區,以低地價、低稅費為誘餌四處招商引資搶項目,以最快的速度拉動簡單數量增長型的低效率的投資風潮。而有些企業也以大規模擴建生產基地為時髦,還欲爭當“亞洲第一”乃至“世界第一”。產能的簡單增加就能當上世界第一嗎?
專家認為,工程機械產能過剩客觀上將加速行業洗牌,裝備制造業被列為實施振興規劃的九個支柱產業之一,而振興規劃的實質就是加強自主創新能力,實行技術改造、產品升級換代和工藝的升級換代,淘汰落后產能。雖然現在中國工程機械市場已步入成熟期,但是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企業卻不多。由于缺乏核心技術,行業進入的門檻很低,行業繁榮的表象下是克隆產品橫行的市場,而由產品同質化引發的價格戰,也從裝載機向挖掘機蔓延,這不僅不利于行業發展,還給行業的健康成長埋下了隱患。
專家表示,這次金融危機,暨是行業發展的一次機遇,又是一次重大考驗。如果行業重新洗牌,擠掉泡沫的工程機械行業將會更加健康,將有利于行業競爭向自主創新方向發展。專家強調,真正優秀的企業是不怕“行業洗牌”的,而那些只盯著市場、不搞技術創新、不注意技術儲備的企業,將不會有太大發展,即使在四萬億元擴大內需的利好政策下,仍有被市場淘汰的危險。俗話說:“靠人不如靠自己”,自主創新才是激活企業的一劑良方。
友情提醒 |
本信息真實性未經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證實,僅供您參考。未經許可,請勿轉載。已經本網授權使用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 |
特別注意 |
本網部分文章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行業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本網論壇上發表言論者,文責自負,本網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論壇的言論不代表本網觀點。本網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請與原作者聯系,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權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15日內進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