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成果的價值在于產業化”
談到中聯重科科技進步、自主創新的歷程,不得不提到中聯重科的母體——長沙建設機械研究院。
成立于1956年的長沙建機院,是國內唯一從事建設機械研究開發和行業技術歸口的綜合型科研院所。作為工程機械行業科研開發的“國家隊”,建機院的成立和成長與國家在資金、人才、政策等方面的持續投入緊密相連。50多年來,國家下達的數百項國家重點科研項目和新產品設計任務在建機院完成,如人民大會堂的鋼結構設計,劉家峽水電工程、北京地鐵工程、青藏鐵路前期勘測等國家重大建設項目。此外,建機院先后為全國80%以上的工程機械企業提供了科研新產品設計的技術,每年產生的社會經濟效益在100億元以上。
國家的持續投入,使建機院擔當了工程機械行業技術輸出中心及標準制訂者的角色,由此也形成了中國工程機械行業自主創新的基礎。在工程起重機、建筑起重機械、路面機械、混凝土機械等產品的科研、新產品開發、標準制訂等方面,長沙建機院真正地發揮了國家隊的技術支撐作用,大大促進了全國工程建設機械的行業技術進步和產業的健康發展,為我國現代化建設發揮了應有的作用。
不過,隨著國家實施改革開放政策,市場經濟觀念深入各個產業領域,計劃經濟時代架構的國家“大科研”體制,直接導致產業、科研“兩張皮”,多年積淀的自主創新成果缺乏直接轉化的機制,研究院只能依靠賣圖紙維持生存,無力進行前沿的技術開發。
“新技術的產生并不等于新產業的形成,真正決定自主創新價值和產業競爭力的,是科技成果轉化的數量、質量和速度。而目前我國的科技成果真正實現產業化的不足5%,這在科技成果扎堆的高校、科研院所仍然顯得尤為突出?!闭布冃抡f。
1992年,長沙建機院開始“科技產業化”的嘗試,時任副院長的詹純新帶領長沙建機院7名員工借款50萬元,創立了中聯公司。第二年,我國第一代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混凝土輸送泵就在中聯誕生。
不過,產業化的進程并不順利,產品參照歐洲技術,很快出現“水土不服”,施工中問題不斷,中聯重科的技術人員像救火隊員一樣,穿梭于各地。一邊是供不應求,產品利潤豐厚;一邊是技術硬傷,質量亮起紅燈。
兩難之間,詹純新果斷抉擇停產停售,靜下心來搞第二代。1994年,也就是中聯成立的第三年,適應國情的第二代混凝土輸送泵下線,并迅速占領市場。
由于技術和市場實現了無縫鏈接,中聯公司銷售收入和利潤以年均60%以上的速度增長。1993年盈利近300萬元,1994年開始扶搖直上,盈利近1000萬元;以后連續多年的盈利都幾乎翻番。
中聯重科的成立,科技成果得以轉化,自主創新的價值得以體現,研究院也逐步變成了一個科技型企業。短短18年,通過持續創新發展,中聯重科從零起步,以年均60%以上的增長速度滾動式超常發展,成為總資產278億元,員工21000多名的全球化企業。目前,中聯重科已成為中國工程機械裝備制造領軍企業,并躋身全球工程機械企業前十強。
“這就是科技產業化的魅力所在,技術一旦與市場結合、與資本結合,改變的不僅僅是技術本身的命運,也是科技人員的命運、一個企業的命運,甚至是一個國家的命運?!闭布冃抡f。
友情提醒 |
本信息真實性未經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證實,僅供您參考。未經許可,請勿轉載。已經本網授權使用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 |
特別注意 |
本網部分文章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行業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本網論壇上發表言論者,文責自負,本網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論壇的言論不代表本網觀點。本網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請與原作者聯系,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權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15日內進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