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8日閉幕的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會議公報指出,“要發展現代產業體系、提高產業核心競爭力,改造提升制造業,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發展服務業”。同一天,國務院發布《關于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決定》,我國新興產業成長路線圖最終敲定。
專家和學者們在接受采訪時表示,五中全會從政策指向上清晰勾勒出我國后工業化時期現代產業體系的發展路徑。他們建議“十二五”規劃需要緊扣這一政策指向,看清危機后世界產業格局的發展趨勢,圍繞傳統制造業轉移和升級、培育和發展新興產業、提升現代服務業規模和效率三條主線,構筑起中國經濟的下一個支點。
轉型
傳統制造業轉移與升級并行
記者最近采訪數十位經濟學家和產業專家,他們總體認為,金融危機后世界產業格局將呈現兩大特征,一是國際產業轉移向縱深進行;二是新興產業的重要性將日益凸顯。
“金融危機爆發后,由于世界政治、經濟格局出現新變化,導致國際產業轉移出現了一些值得關注的新趨勢?!眮喬偛脜f會全球執行主席鄭雄偉表示,一方面,國際產業轉移更加注重滿足東道國的本土市場消費需求。另一方面,研發中心伴隨著生產轉移的趨勢日益明顯。
“對于傳統制造業,一個重要的政策取向即是要順應國際產業發展趨勢,采取差別性的區域經濟引導政策,實施傳統產業有序轉移,我國中西部地區在承接產業轉移中重要性日益提高?!眹鴦赵喊l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盧中原表示。
數據顯示,2009年,西部地區生產總值(G D P)同比增長13.5%,分別高于各地區加總平均水平和東部地區1.9、2.8個百分點,增速連續3年高于東部地區。2008年,我國中部地區利用外資的發展速度比全國平均水平高出12.8%,西部地區更是高出56%。中西部地區對FD I吸引力加大,外資向中西部地區梯度轉移趨勢日益明顯。
多位權威專家在接受采訪時表示,國際金融危機剛剛爆發后,中央政府迅速出臺了“4萬億”投資計劃。金融危機仍在肆虐之時,十大產業振興規劃依次出爐,這是走出危機之策,更是制造業技術改造和產業升級之舉。
社科院工業經濟研究所所長金碚指出,這種選擇實際上蘊含著兩層意思:第一,中國的工業化進程遠未結束,工業在國民經濟中仍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第二,應對金融危機要從實體經濟發力,在這點上中國的政策取向非常清晰。
工信部消費品工業司司長張莉表示,自《紡織工業調整與振興規劃》發布后,工信部對牽頭負責的每一項任務進行了細化分解,并聯合其他部委出臺了《關于加快推進我國服裝家紡自主品牌建設的指導意見》,這將對整個行業的自主創新和產業升級產生推力。
金碚也表示,金融危機實際上反映了實體產業經濟中存在的深刻缺陷,未來中國傳統制造業必須告別“粗放制造”“快速擴張”的時代,形成“精致制造“清潔生產”的機制,進一步夯實制造業競爭力的微觀基礎,真正具備現代工業文明的精髓。
友情提醒 |
本信息真實性未經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證實,僅供您參考。未經許可,請勿轉載。已經本網授權使用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 |
特別注意 |
本網部分文章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行業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本網論壇上發表言論者,文責自負,本網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論壇的言論不代表本網觀點。本網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請與原作者聯系,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權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15日內進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