瓜熟才能蒂落
既然燙手,為何還是有諸多企業對“將IT部建設成為獨立法人”一事樂此不疲?從IT專業化分工越來越細的發展趨勢看,三一重工IT部下海一事代表了怎樣的一種趨勢?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信息化研究中心主任樊會文告訴《中國經濟和信息化》記者,這是一股大趨勢,會有越來越多的大型企業IT部門將分離出去,發展成為軟件信息服務經營機構。
IT部門從母公司分離出去主要有兩方面的好處。一是有利于企業降低信息化成本,緩解人才、資金短缺問題;二是有利于企業得到更專業、更先進的IT服務。當然,樊會文也表示,企業的IT部門是否已經培育發展到能獨立經營的成熟程度,不同企業之間相差很大。“瓜熟才能蒂落,條件不成熟也是不能勉為其難的。”
正如合肥振宇工程機械股份有限公司——一家于今年4月份被安徽熔安重工收購后以全新面孔進入工程機械領域的新公司,其總經理李鵬在接受《中國經濟和信息化》記者采訪時所說:“我們現在的生產規模、產品線的復雜程度還不如三一重工。當我們產品線復雜程度較高時,我們也可能會成立一個專門的信息化公司。”
信息化之所以引起一些工程機械企業的重視,是因為它能給企業帶來顯著的經濟效益。樊會文表示,智能裝備和數字化工藝大幅度提高了制造效率和產品質量,機械產品的數控化也大幅度提升了產品附加值。因此,有遠見的企業對信息化都抱有很高的積極性。
為何獨立IT部?
三一集團的信息化建設是否已經瓜熟蒂落?
有資料顯示,三一重工自2004年以來每年在信息化方面的投入達4800萬元以上。到2008年為止,三一重工已經可以憑借其全球統一架構的運營管理(ERP)、研發管理(PLM)和客戶與合作伙伴協同管理(ECC)三大IT集成業務版塊,協調全球機構,完成工程機械設備制造和汽車制造等多項產業。
據李平透露,三一重工的ERP做得比他們早,但到現在為止卻沒有什么供應商愿意為三一重工服務了,原因是“供應商到三一重工去服務就像去要飯的”。在同行業的企業圈中,還存在一種對三一重工的看法:三一重工的信息化工作還是“做得很好的”,但主要歸功于他們對外界“宣傳得好”。
從實際情況來看,工程機械行業的信息化成本投入比較高,因此一些企業對于信息化的建設就不是很積極。
雖然易小剛在采訪時表示了公司對信息化建設工作的高度重視。但三一集團CIO吳云峰在今年初仍向媒體委婉地表示了信息化建設的不易。他表示,要做好三一的信息化建設必須做好長期作戰的心理準備,“一年做不成做兩年,兩年做不成做三年,一定要堅持下去”。
信息化建設的“難”也不僅體現在吳云峰一人身上,本刊記者采訪接觸的多家工程機械企業都表達了相同的觀點。這一是因為工程機械行業的信息化成本比較高,主要是應用軟件系統比較貴;二是中小企業信息化面臨的資金和人才制約比較嚴重。
對此,樊會文表示要解決上述問題就要從兩個方面著手:一是政府應多建行業公共信息化服務平臺,如CAD/CAM公共平臺、數控技術開發公共平臺,免費或低價供中小企業使用。二是機械制造企業以及IT企業應創新合作的商業模式,比如軟件企業可以采取租賃或投資的方式對機械制造企業提供軟件系統或服務,降低IT進入門檻。也正是看到了行業信息化對信息化公共平臺和供應商的需要,“IT部下海”也就有了動因。
友情提醒 |
本信息真實性未經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證實,僅供您參考。未經許可,請勿轉載。已經本網授權使用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 |
特別注意 |
本網部分文章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行業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本網論壇上發表言論者,文責自負,本網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論壇的言論不代表本網觀點。本網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請與原作者聯系,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權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15日內進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