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續輝煌又一年。在繼2009年累計實現發動機銷量突破67萬臺,實現銷售收入271.97億元,同比增長29.58%之后,2010年玉柴集團保持高速增長態勢,1至10月共銷售發動機63萬臺,實現銷售收入304.98億元,同比增長37.79%,提前兩個月達到全年300億元經營目標!從2005年121億元的銷售規模,到目前300億元的經營業績,短短5年,玉柴集團作為一個以機械制造為主業的企業,在經歷了國際金融危機影響之后,企業結構調整趨好,經營效益穩步提升,在中國企業500強排名榜上,由2005年的第231位,上升到2010年度的227位!
最值得一提的是,玉柴不斷推進自主創新,搶占發動機節能降耗技術制高點,在大幅度降低對環境影響的同時提升了企業核心競爭力。“下一個五年,玉柴要主動承擔更多的環境責任,引領低碳動力發展的新方向,以強勁的綠色動力,努力實現‘千億元玉柴’目標!”玉柴集團董事局主席晏平充滿信心。
低碳發展是企業的核心戰略
——玉柴集團董事局主席晏平談打造“千億元玉柴”之路
2010年金秋十月,玉柴再一次創造了歷史性的輝煌,實現集團“十一五”規劃的完美收官:實現銷售收入304.98億元,同比增長37.79%,共銷售發動機63萬臺,提前兩個月完成全年300億元經營目標任務!在即將邁入“十二五”發展、打造“千億元玉柴”的時刻,玉柴集團董事局主席晏平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暢談了玉柴集團始終所堅持的“綠色動力”理念。其言語中強烈的社會責任感,為玉柴集團強勁發展背后的動力所在找到了最好的注解。
記者:在能源和環境問題日益嚴峻的形勢下,發動機生產企業是不是應該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
晏平: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是經濟領域的一場深刻革命,發展低碳經濟是企業義不容辭的責任。在能源危機、環境惡化大背景下,一個企業如果不肩負起自身的責任,必將落伍甚至被淘汰。國際金融危機的爆發,引發了內燃機研發的新一輪升級換代,對內燃機行業更是一場考驗,低碳經濟和新能源戰略正在成為發達國家占領國際市場的制高點。作為我國民族工業的代表,玉柴有責任有能力為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環境作出貢獻,也有責任有能力在新一輪的競爭中獲取民族工業的話語權。
記者:這是不是意味著發動機制造企業能夠實現環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一致性?
晏平:這是肯定的。誰率先在低碳經濟領域布局,誰就能在未來經濟發展中搶占“制高點”,誰掌握高端產品以及核心技術,誰就掌握企業制勝未來的關鍵。近年來,玉柴堅持走綠色工業發展之路,著眼未來可持續發展,交出了一份令公眾滿意的環境答卷。走低碳發展的綠色之路,是玉柴近年來確立的核心發展戰略,是玉柴總結經驗教訓后主動選擇的發展道路。玉柴將“綠色發展,和諧共贏”作為企業核心理念,并已納入企業的發展戰略。
記者:走低碳發展之路,玉柴的重點突破方向有哪些?
晏平:建立強大的節能環保技術支撐體系,這是玉柴近年來一直重點做的一項工作。企業要實現“綠色發展”,就必須加大技術創新力度,研發制造出更多低排放、低耗能、低耗材的環保動力。近年來,玉柴以超前意識,努力研發儲備低碳技術,一直引領著行業發展。玉柴還與上下游企業和研發機構合作,走系統創新、集成創新路子,促使玉柴開發的多款產品在排放和性能等方面與國際接軌,明顯領先同行。人才和研發投入也是發展低碳技術的重要支撐。玉柴還建設了自治區級的“柴油動力人才小高地”和市級的“工程機械人才小高地”,為建設人才團隊奠定了基礎。每年的研發經費,都按當年銷售收入的一定比例提取,保證了技術研發的投入。
記者:玉柴在低碳技術上取得了哪些最新突破?
晏平:首先是在自主創新的發動機低碳新技術上,取得許多重大突破:成功研發國內第一臺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轎車用柴油機并具備生產和配套能力;成功推出國內第一臺國4燃氣發動機;成功推出國內第一臺達標國4、國5柴油發動機并率先批量投放市場;首家推出單軸并聯式(ISG)城市客車混合動力;推出世界第一臺利用現有零部件技術實現可再生空氣混合動力功能的發動機;實現國內第一臺“低碳節能高效發動機”成功裝車試運行;研發出具有中國特色的SCR系統。
記者:玉柴的低碳發展戰略還有哪些設想?
晏平:新能源及節能技術應用將成為“十二五”期間發動機行業發展的重點。玉柴提出2015年要實現800億元至1000億元經營目標。從百億元級提升到千億元級,玉柴將從觀念、資本、管理、模式、競爭策略等方面進行調整和創新,繼續“十一五”的輝煌,打造“千億元玉柴”。為振興民族工業,也為還原純凈的天空,玉柴要繼續做“最大活動污染源”控制者,推進發動機頂尖技術的研發,不斷向社會推出節能環保的高品質發動機。未來,玉柴機器將繼續堅持以發動機的研發生產為核心,不斷突破,實現技術研發、產品性能和服務領域的持續提升,將玉柴集團打造成中國乃至全世界最值得信賴的綠色動力提供者、動力領域享譽全球的民族品牌。
友情提醒 |
本信息真實性未經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證實,僅供您參考。未經許可,請勿轉載。已經本網授權使用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 |
特別注意 |
本網部分文章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行業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本網論壇上發表言論者,文責自負,本網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論壇的言論不代表本網觀點。本網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請與原作者聯系,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權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15日內進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