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8日,首屆中國高端裝備產業發展高峰論壇在北京召開。有關部門負責人及業內專家在論壇上暢所欲言,現將部分人士發言整理編發,以饗讀者。
國家能源局能源節約和科技裝備司司長 李冶
必須有自己的核心技術和裝備作支撐
能源按照它的產業鏈可大致分成四個部分:一是一次資源的勘探開發;二是從一次能源到二次能源的加工轉換;三是成品能源的傳輸配送;四是能源的應用。這四個環節無論是從勘探開發、加工轉化、傳輸配送,還是節約利用沒有一個是不用裝備來實現的,所以某種程度來講,能源產業鏈是一個技術密集的產業鏈,它的技術主要體現載體就是裝備。
這些年我國裝備制造業取得很大的成就,特別在能源領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有兩點非常重要。
一是抓住市場的作用,充分依托市場,我們過去老講裝備制造業給錢不如給政策,給政策不如給技術。市場資源依托工程是我們的一大法寶。二是堅持自主創新。裝備制造業這些年搞下來以后有一個感受,我以前說過這樣一句話,哪怕是三流的也得有資金,何況我們今天研究的是高端,高端就是高技術、高質量,這個技術和質量別人是不會給你的,我們現在真正拿到的一點東西還真的都是靠我們自己。真正高端的東西包括人才你就是引進不了。我就覺得要堅持原創性的原始創新、自主創新非常重要。
現在大家一講裝備就說能源行業搞得還是不錯,但是我們覺得還不行。大家知道風電我國下一步要大發展,我國“十二五”期間風電要上一個新臺階。但是我建議,我們以后再講風電不要講裝機量,要講發電量,就是我們每年享受電能里面有多少是風給我們送來的,當然這里面涉及問題很多,包括電網的問題。風電領域幾個問題必須要解決。一是關于風機的質量,風機是高端產品,大家都知道幾十米、上百米這樣的高空,特別海上風電,風吹、浪涌等,風機原則上來講是不能維修的,所以一定要有一個高可靠、高壽命的風機,這一點要做到非常不容易。所以下一步的關鍵還是強化質量。
二是并網。這里面不僅僅是風機,凡是新能源,特別是可再生能源,無論是風還是太陽能,由于它依附于資源間歇的變化,導致它是一種不穩定的變體,這個變體涉及到的核心技術就是電力電子技術,這是我國的弱項,這一點特別在能源領域里體現得非常明顯。我們現在整機都能動,但是一涉及到控制就不行。
再就是核電,這幾年核電發展得比較快。核電就是安全問題,基本上大家講核電總體來講是安全的。核電的核心問題還是要做到安全可靠,現在無論是三大動力、兩大重機包括沈鼓這些企業,大家都做了很大規模的改造,要說從生產能力我們是夠了,我們一年搞十臺是沒有問題的,但是確確實實不敢說我們現在做的東西是絕對的好。關鍵的是,我們要培育核心競爭力。
常規的電力設備實際上也有很多問題沒有解決,一大批輔助設備都是進口的,比如說閥門,一臺超超臨界機組四五千萬的閥門都是進口的。還有管道,火電四大管道,P91材料都是進口的。所以最近我們也在抓這個工程。
另外能源領域還有心病,比如說燃氣機的問題,燃氣機不能實現國產化那么能源領域就是一句空話,這些年我們航天航空都在搞,我們拿出幾十個電廠要求國外跟我們合作,但是進展到今天,包括東方汽輪機,從一臺汽輪機加工制造來講,我們60%~70%都可以加工制作,但是核心技術沒有。所以燃氣機一定要在“十二五”期間有重大突破。在這方面主要有兩個問題,一是高端材料部件,這種高端材料沒有人賣給你,也不會有人給你技術。二是現在燃氣管造出來沒有地方做實驗。大家去日本三菱就看到了,他造出來以后就是沒有人用,他自己拿了兩億美元在廠里面搞實驗。最近我發現大的能源裝備企業現在都行動起來了,這幾年市場情況還是不錯的。
此外,下一步要發展風電能源和核電能源,核電能源一運行就停不下來,風電也有這個問題,所以這個抽水蓄能又是一個很大的問題。抽水蓄能這幾年搞國產化,目前國內出來一個東方電氣,一個哈爾濱電氣,但是它們很多東西不能做,現在轉輪主要設備、主機都可以做,就是控制這一塊目前做不出來,要從國外進口,而這一套東西要占整個機組很大規模,所以解決大規模的儲能,要把抽水蓄能發展起來。
智能電網歐洲有歐洲的標準,美國有美國的標準,中國有中國的標準,但是這里有一大批設備我們自己目前還不行,這是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一二次的結合。我們過去機械行業分工,分得非常細,搞二次的就只能搞二次,搞一次搞開關、搞變壓器的就搞變壓器,這樣不行。像西門子這樣的公司是整體的來搞,他所有的東西都是在一次的基礎上來搞,所以這個問題要解決。
實際上,能源領域有很多裝備很多技術需要開發,最近我們搞了一個能源科技裝備的“十二五”規劃,在這里面把整個能源對裝備的需求講得比較清楚。另外就是下一步怎么辦?我們提了四位一體的概念,就是要堅持科研,打造自己的研發中心,要抓住依托工程最后來實現重大能源裝備的自主化。總之能源要發展,能源結構要調整,離不開裝備制造業,裝備制造業要想發展,恐怕不重視能源、不搞能源裝備也不行。我們現在能源的產量和能源消費量基本都是世界第一,要從能源大國真正變成能源強國,沒有自己的核心技術、核心裝備支撐這一點是不行的,所以希望大家共同努力。
友情提醒 |
本信息真實性未經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證實,僅供您參考。未經許可,請勿轉載。已經本網授權使用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 |
特別注意 |
本網部分文章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行業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本網論壇上發表言論者,文責自負,本網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論壇的言論不代表本網觀點。本網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請與原作者聯系,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權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15日內進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