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全球主要的競爭對手都是德國企業,這里有最高水平的監管要求。如果能在德國成功,你就有能力擴展到其他市場。”
貝德堡是德國科隆附近的一座小城。這里有個占地375畝的產業園。在園中一座新搭建的房屋主體結構里,一只香檳杯從廠房屋頂處跌落,伴著玻璃摔碎的聲音,掌聲陣陣。150名嘉賓見證了這一德國慶祝主廠房封頂的傳統儀式。
不過,操辦這次儀式的是來自中國的三一重工股份有限公司。在2010年歲末、2011年年初,一系列的中德投資往來愈加熱鬧。
中國銀行也在距離貝德堡不遠的杜塞爾多夫也舉行開業儀式,宣布設立在德國的第三家分行。2011年1月上旬,中國副總理李克強訪問德國,雙方簽訂87億美元的合作協議。
短短一個月,一場高級官員的訪問,兩場商業開幕禮,凸顯中國在德投資的密集腳步。
有業內人士告訴記者,近3年來,特別是2010年,中國企業在德國的直接投資無論在數量還是質量上,都已跨入“全新階段”。
“綠地投資”從零開始
經過前幾年的“預熱”,中國資本進入德國在2010年攀上高位。
“先前中國企業在德單個并購案的資金額一般是幾千萬歐元,而今年已有幾個案子過了億,數量級上了一個層次”。德國聯邦外貿與投資署首席行政官普法費爾對記者表示。
過去相當一段時間,中國在德國每年只有4~7個直接投資項目。2008年則有21個項目。2009年,這個數字轉眼就翻了兩倍。
中國企業在德國投資有兩個方式,一是通過并購的方式,以高起點的模式進入德國市場。德國諾爾律師事務所并購專業律師趙輝告訴記者:“2009年前,我們每年大概接手1~2個來自中國的并購案,而2010年,我們正在做的就有五六個了。”
另一個方式就是“綠地投資”模式。所謂綠地投資,是指外國公司在東道國“從零起家”,按照當地法律建立企業或分公司,而不是運用并購手段進入他國市場。
“2009年中國在德國的‘綠地投資’項目為65個。在當年所有國家對德同類項目中排名第二。”
無論哪一種方式,2010年,中國在德直接投資經歷了“爆炸式成長”。普法費爾說,僅德國外貿與投資署參與的中國直接投資項目就已是2009年的6倍。
德國中央銀行在2010年發布的報告中說,2003年至2008年5年間,中國在德直接投資存量勁增264%。即便在金融風暴來襲的2008年,中國投資仍然逆市上揚,比前一年增長33%。
按中國駐德國大使館經濟商務參贊處提供的數字,2010年1月至10月,在商務部門備案的中國在德新增直接投資約為1.47億美元。據經商處介紹,眼下約有1300多家中國企業在德國建立了公司或辦事處,且大抵呈現一種“不太嚴格的‘品’字型格局”:
北部漢堡州地區聚集約700家企業,大多從事遠洋貿易;以杜塞爾多夫、法蘭克福、斯圖加特為代表的北威州、黑森州和巴登-符騰堡州,約有600多家中國公 司,以汽車和機械制造,電子工程、信息技術和金融業為主;第三部分位于以慕尼黑為代表的巴伐利亞州,數量不大,約有50多家,以從事風能、太陽能等可再生 能源產業居多。
“現在到德國投資的中國企業,已遠遠超過簡單的貿易范疇,”趙輝說,“中國企業迫切希望進入機械制造、化工醫藥、信息技術等這些德國最具活力的行業,對它們而言,貿易已不是第一目的。”
在對手的國度里投資
業內人士告訴記者,上述“品”字型結構的形成也就是“近五年的事”。在這期間,“走出去”的中國企業完成了一次轉型,實現了從單純進出口貿易向進入德國優勢產業和主要經濟功能區的“雙重拓展”。
“過去,漢堡港毫無爭議地是中國企業在德國的商業中心。如今,這個中心出現了轉移,現在是萊茵河地區——杜塞爾多夫、科隆、杜伊斯堡等城市。”科隆經濟促進局副局長約瑟波維奇接受記者采訪時說。
這一變化有其商業邏輯,即中國企業直接到其德國競爭對手的所在地近距離競爭。
杜塞爾多夫工商會副會長埃申鮑默告訴記者,過去五年內,落戶杜塞爾多夫的中國企業增加了約300家,華為、中興、五礦等重頭企業已在這里站穩腳跟。“這是一個迅猛的增長,出乎所有人預料”。
2009年初,三一重工與德國北威州政府簽署協議,決定在這里投巨資建設生產基地和研發中心時,不少人覺得三一這步棋“走得險”。畢竟,想在機械制造業高度發達的德國立足,談何容易。
“若問我們為什么選中德國,簡單講,是因為這里是最難的,”三一重工副總裁兼德國(歐洲)公司董事長賀東東說,“我們在全球主要的競爭對手都是德國企業,這里有最高水平的監管要求。如果能在德國成功,你就有能力擴展到其他市場。”
賀東東告訴記者,三一投資德國大致出于3種考慮:首先,德國擁有大批頂尖的工程機械和管理人才,職業操守、專業水準全球公認;其次,德國制造業在質量控制、可靠性上頗有心得,三一可在這方面有所收獲;最后,三一的許多供應商來自德國,在這里設廠將節省昂貴物流成本,規避貿易壁壘,同時貼近歐洲市場需求。
不只是三一。普法費爾說,如今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看準了“德國制造”這一象征高質量和高科技的產品標簽,看準德國特有的人才、技術和基礎設施優勢,“希望通過投資并購,擺脫低成本、低附加值的舊有模式,提高管理和技術水平,同時打通在歐洲的商業渠道,獲得屬于自己的國際品牌和聲譽”。
友情提醒 |
本信息真實性未經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證實,僅供您參考。未經許可,請勿轉載。已經本網授權使用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 |
特別注意 |
本網部分文章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行業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本網論壇上發表言論者,文責自負,本網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論壇的言論不代表本網觀點。本網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請與原作者聯系,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權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15日內進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