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是鼓勵國內專業鋼鐵資訊機構發展,協助他們編制更能反映中國鐵礦石供需狀況且為各方所接受的的鐵礦石價格指數,進一步獲取國際原材料市場的價格話語權。
合力轉型
在采訪中,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經濟問題專家魏亮說,作為最主要的需求方,應該是對定價有發言權和“議價優勢”的,但是中國沒有用好話語權。
失利的癥結主要在于,一是中國鐵礦石的進口結構和定價談判策略不統一;二是國際市場上供應方的強勢壟斷地位;三是國內鋼企因各自的利益而不能形成合力。
法國錫瑞鐠大宗商品研究所所長菲利普-查爾曼在今年2月的首套中文版《錫瑞鐠大宗商品市場年鑒》發布會上也指出,中國的鋼鐵企業需求很大,占到全球鐵礦石需求的60%多,但這些企業大都單兵作戰,無法形成合力對抗三大鐵礦石生產商,所以定價權全掌握在礦商手中。
鑒于中國的經濟和人口總量,中國需求不會有太大變化,因此,魏亮認為,中國鋼鐵業要在高昂成本的重負下獲得轉機,根本還有賴于經濟結構、產業結構調整和轉變發展方式。
陸曉明指出,如果中國轉型較好,不再單純追求經濟增長速度,對鐵礦石的需求真的下降了,有可能出現供應平衡,甚至供略過于求,屆時價格才可能調頭向下。
結構調整和轉變發展方式,也成為鋼鐵行業的共識。工信部2月公布的“2010鋼鐵行業運行情況及2011年展望”指出,今年是中國“十二五”開局之年,中國鋼鐵工業高速發展階段已近尾聲,轉方式、調結構是鋼鐵工業下步發展的必由之路。
中鋼協也指出,“十二五”時期中國鋼鐵工業發展將由規模擴張為主向品種、質量、效益為主轉變,全行業的運行態勢將由外延擴張向提高運行的質量和效益轉變,工作的中心應轉移到全行業結構升級和轉變發展方式上來。
中鋼協認為,實現轉型的關鍵,是不斷提高技術創新和管理創新能力,和不斷增強上下游產業鏈的建設。
事實上,中國是一個鋼鐵大國,卻一直不是一個鋼鐵強國。魏亮對本刊指出,日本大地震后,需要大量鋼鐵產品,但中國生產的鋼材質量和品質無法補充日本市場,因為中國鋼企主要還在“粗加工”階段,多煉粗鋼,無法補充國際市場的高端需求。同時,中國不得不高價進口鐵礦石,進行簡單加工后再以不高的價格賣出,這自然導致低利潤率。
他認為,中國今后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也必然要求“深加工”,中國鋼企必須以質取勝來代替以量取勝,由量變質,需要提升技術含量,掌握和運用更多高精尖技術。
友情提醒 |
本信息真實性未經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證實,僅供您參考。未經許可,請勿轉載。已經本網授權使用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 |
特別注意 |
本網部分文章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行業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本網論壇上發表言論者,文責自負,本網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論壇的言論不代表本網觀點。本網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請與原作者聯系,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權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15日內進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