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地震摧毀了大量的日本制造工廠,而這一嚴重的后果正沿著全球供應鏈條傳遞到世界各地:無數將制造進行離岸外包的全球企業因為缺少關鍵零部件陷入了極為被動的局面,這一危機也引發了人們對現有全球供應鏈模式的反思。
幾年前,弗里德曼的暢銷書《世界是平的》描繪了一幅由“離岸”(offshoring)外包構成的跨國制造和服務的繁榮景象,但如今,“離岸”已不再是潮流。隨著日本地震和海嘯導致對全球供應鏈造成巨大破壞,將制造進行離岸外包的企業因為缺少關鍵零部件,而陷入了極為被動的局面,這促使大型企業開始重新評估全球供應鏈的風險。埃森哲公司最近的一份報告指出,美國制造企業將大舉遷離亞洲。
其實,早在日本地震發生之前,這些公司就已經在尋求簡化供應鏈的新方法,使其更貼近終端市場。在埃森哲調查中,有61%制造企業高管中表示,曾考慮過將制造和供應部門遷移至本國或“近岸”(nearshoring)地點,使供應地和需求地更緊密地配合。
那么,在地震發生之前,大型制造企業看到了怎樣一番由“離岸”帶來的問題叢生的全球供應鏈圖景呢?未來,它們希望建造的一個全新的全球供應鏈又是怎樣的?
錯綜復雜的全球供應鏈
現在,全球供應鏈呈現出錯綜復雜的特征。有媒體引用亞洲開發銀行研究所針對蘋果iPhone的一項研究,來說明當下供應鏈的復雜特性。iPhone是在美國設計的,但它的制造與裝配,則是由分布在6個國家的9個公司共同完成的。由于整個供應鏈條牽一發而動全身的復雜性,日本電力中斷、高速公路關閉、港口受損等災難所帶來的負面效應,也隨著iPhone復雜的供應鏈條,傳遞到地區或市場中。同樣,去年冰島的火山爆發,對歐洲的航空運輸行業帶來了破壞性打擊,也對全球供應鏈提出了嚴峻的挑戰。
《經濟學家》雜志認為,此次日本地震、海嘯、核輻射和電力不足的四重復合式災害事件,引發全球供應鏈斷裂的程度和危害延續的時間都還無法估計。全球供應鏈的傳遞效應,讓跨國制造商意識到,日本供應商實在太重要了,缺了它世界甚至無法運轉。這些跨國制造企業,包括不少大型汽車、飛機、消費電子制造商,都因為短缺關鍵零部件,而陷入十分被動的局面。有趣的是,正如2008年底美國次貸危機對銀行系統的打擊,是從整個系統看似不可能發生問題的部分蔓延開來的一樣,這次的日本自然災害讓跨國制造商最吃驚也正是,它們發現自己對供應商和供應鏈的上游環節知之甚少,對全球供應鏈的控制力其實遠非想象的那么強。
在消費電子行業,據市場研究公司VLSI Research說,全球用于生產半導體的硅片大約有1/5都是由日本生產的,日本還有大量制造商生產一種液晶顯示器面板所需的重要材料。這個國家還提供著全球約90%的BT樹脂,這是一種用于生產電路板和手機的化工原料。比如,蘋果iPod中的袖珍電池要依靠日本吳羽公司制造的一種聚合物,這種聚合物的市場占有率為70%,而其工廠已經被地震摧毀了。
在汽車和飛機制造等行業,跨國公司的供應鏈也因日本的災害遭到了破壞。通用汽車公司3月17日成為第一家因日本此次危機(一種零部件供應短缺)而關閉工廠的美國企業。波音的787夢幻客機(787Dreamliner)有1/3以上的零部件由日本企業制造,該公司3月下旬曾表示,庫存零部件尚能滿足未來幾周的生產需要,但此后無法保證。而全球銷量最大的土方設備制造商卡特彼勒則稱,公司在全球各地的工廠可能會由于日本供應鏈中斷而“受到零星影響”,該公司已經為原來由日本供應商制造的零部件找到了替代來源。
友情提醒 |
本信息真實性未經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證實,僅供您參考。未經許可,請勿轉載。已經本網授權使用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 |
特別注意 |
本網部分文章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行業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本網論壇上發表言論者,文責自負,本網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論壇的言論不代表本網觀點。本網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請與原作者聯系,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權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15日內進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