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統計局11日公布,4月份我國居民消費價格(CPI)同比上漲5.3%,漲幅比3月份回落0.1個百分點;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3.4%,比3月份回落1.4個百分點。雖然物價漲幅和以工業增加值為代表的經濟增長率4月份雙雙出現減速,但是對這兩個關鍵數據的解讀卻并不相同。多數經濟學者認為,經濟增速的回落是中國政府有意調控的結果,不但不會導致經濟增長明顯放緩,而且有助于緩解當前通貨膨脹水平。CPI的回落則預示著物價上漲的趨勢得到了初步的遏制,但是由于當前成本推動型和輸入型通脹壓力仍大,仍不可掉以輕心。
利好
有助通脹壓力緩解因素在形成
從公布的4月份主要經濟數據來看,當前有助通脹壓力緩解的因素正在形成。
首先是經濟增速的回調。中金公司報告稱,4月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比3月大幅回落,環比增長率也顯著下降,顯示工業生產的增長勢頭明顯減弱,經濟增長放緩的跡象進一步顯現。
對此,興業銀行資深經濟學家魯政委(專欄)對《經濟參考報》記者表示,考慮到政府投資帶動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繼續增加,雖然工業增速有所放緩,但我們認為整體經濟增長仍在正常區間,增速的適度回調有利于通脹的抑制,無需為過度下滑擔憂。
輸入型通脹壓力也有減緩的趨勢。交通銀行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員陸志明稱,美聯儲近日宣布,其第二輪定量寬松政策將如期在今年6月30日結束。其聲明中沒有跡象表明將啟動新一輪的定量寬松政策。這表明下半年后,由美國量化寬松政策帶來的全球流動性泛濫及其導致的大宗商品價格持續攀升的壓力會有所減輕,國內輸入型通脹壓力也相應有所緩解。近期國際大宗商品的大幅波動已經開始顯示這種跡象。
另外,在去年下半年政府多管齊下持續有效的治理通脹政策的作用下,國內食品價格上漲開始得到有效控制,以蔬菜為代表的部分食品價格因季節性因素開始回落,這將有效減輕物價上漲壓力。
國內物價上漲的貨幣基礎也正在得到有效控制。陸志明說,在貨幣政策持續收緊的背景下,M 1增速從去年年初起至今大幅回落,預計下半年由流動性推動的物價上漲壓力會有明顯緩解。
“考慮到翹尾因素下半年明顯減弱等因素,我們仍然維持2011年CPI同比漲幅在4.5%左右,全年物價上漲將呈現前高后低走勢、總體可控的判斷。”他說。
同樣基于上述考慮,中金公司也預測:隨著食品價格受季節性因素影響,漲幅逐漸趨緩,以及持續貨幣緊縮政策對非食品價格反季節性增長動力的消弭,預計全年的C PI走勢將向歷史規律預期的方向繼續靠攏。
報告稱,5、6兩月C PI同比增速稍高于5%,但從三季度開始,通脹水平將呈現明顯的回落態勢。4月份工業品出廠價格(PPI)同比增長6.8%,環比上漲0.5%,漲幅均較3月回落,基本符合我們的預期,同樣顯示了價格總水平的趨勢性回歸。
評價4月份的C PI,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盛來運稱“我們感覺到整個物價上漲的趨勢應該說是得到了初步的遏制,國家關于物價調控的政策和措施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利空
通脹壓力仍大
不過盛來運報喜的同時也不忘預警:從國內外的情況來看,物價上漲的壓力仍然還是比較大的。
據他分析,一方面,來自于國外的輸入型的通脹壓力仍然比較大,因為西方國家宏觀政策上沒有出現明顯變化,流動性還是比較充足;另一方面,國內有關生產資料、勞動力成本、原材料價格上漲的趨勢短期內難以得到根本扭轉。
“所以價格上漲的壓力還是不可小視。在這種情況下我們還不能掉以輕心,仍然要把維持物價穩定放在宏觀調控的首要位置,按照中央的部署抓好落實,保持物價基本穩定。”盛來運說。
北京大學經濟學院教授王大樹也對《經濟參考報》記者說,4月份C PI數據與市場之前的預期差不多,雖然比3月份有所回落,但是回落幅度較小,很難說已經出現了通脹的拐點。此輪物價上漲屬于混合型通貨膨脹,需求方面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因素,成本推動型和輸入型通脹壓力同樣是重要原因。
友情提醒 |
本信息真實性未經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證實,僅供您參考。未經許可,請勿轉載。已經本網授權使用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 |
特別注意 |
本網部分文章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行業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本網論壇上發表言論者,文責自負,本網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論壇的言論不代表本網觀點。本網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請與原作者聯系,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權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15日內進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