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家主席胡錦濤在中央水利工作會議會上,強調要把水利作為國家基建優先領域,力爭通過5年到10年努力從根本上扭轉水利建設明顯滯后局面。結合年初中央一號文件提出的十年投資四萬億建設水利基建,保障房建設,地鐵建設等,有不少企業已經嗅到了新的商機,福建信達機械便是其中的一家。
福建信達機械常務副總經理王建雄告訴記者,泉州有10家混凝土設備制造企業,信達是最晚成立的,但到2010年綜合實力已經僅次于南方路機。在國內行業里,信達的知名度也逐步在擴大;目前,信達機械月均產能20套,人均年產值70多萬,遠超過行業人均50多萬元的平均值。
采訪中,記者發現,“做一代,儲備一代,研發一代”,是信達機械長期堅持的經營理念。“吃著碗里的,還要看著鍋里的,還要想到地里的”,這是信達機械始終秉承的技術研發態度,也就是所謂的技術前瞻性,永遠比競爭對手快一步,堅持走在市場需求前,不求大,但求快、精;做專業領域甚至細分領域產品的領先者,是信達機械后發制人的獨門秘籍。
技術缺乏原創,制約行業發展
上世紀80年代,國內大型工程的混凝土攪拌設備大多是從德國、意大利、日本進口。隨后,一些國有廠陸續開始做簡單的攪拌設備。到了90年代,國內出現了水利部下屬幾家,交通部下屬幾家以及民營南方路機、山東幾家等一批比較大的工程設備攪拌企業,整個行業技術水平有了進一步的提升。2000年以后,國產設備已經基本能滿足國內工程需要。
王建雄告訴記者,“十一五”規劃以來,中央把鐵路建設作為擴內需、保增長的重點,加大投資力度,擴大建設規模,掀起了鐵路建設的新高潮,也為混凝土機械設備制造商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契機。近兩年,整個行業發展處于巔峰狀態,市場上曾一度出現供不應求的情況,“誰有產品,就找誰買”。
“看似驚喜,著實可悲啊!”,王建雄面帶憂慮地坦言,目前,國內80%以上的混凝土生產廠家屬于市場驅動、外部拉動型的,哪里有需求,就往哪里鉆;屬于典型的機會型公司,急功近利,浮躁投機,為了獲得快速回報,產品抄襲嚴重,同質化嚴重,質量良莠不齊,惡性價格競爭嚴重,技術研發沒有投入,服務錯位缺失,規模小,內功薄弱,幾乎沒有“原創”產品,對整個產業的健康發展埋下了隱患;后來,也只有少部分有實力的企業才對設備制造工藝和外觀進行局部或細節的改造,行業仿冒仿制現象嚴重,產品同質化競爭日趨白熱化。幾乎全行業都在大躍進!
王建雄表示,研發新產品資金投入大,回收時間緩慢,有風險,技術研發薄弱,是國內絕大多數混凝土設備生產企業不愿走“原創”路線的主要原因。從技術的高端性和產品的可靠性、精密性上來說,中國國產混凝土設備與德國BHS、利勃海爾、日本產品等頂尖企業仍存在著很大差距。這個是由基礎材料,工藝,設計理念、設計手段以及制造過程、產業鏈配套成熟度等因素綜合決定的,短期內難于趕超。
“今天不主動調整,明天就會被調整”,王建雄強調,如果企業不主動創新來引導市場消費,而是被動創新,一方面將制約整個行業的發展,另一方面,當賣方市場轉向買方市場以后,很多企業將會被淘汰出局。
友情提醒 |
本信息真實性未經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證實,僅供您參考。未經許可,請勿轉載。已經本網授權使用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 |
特別注意 |
本網部分文章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行業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本網論壇上發表言論者,文責自負,本網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論壇的言論不代表本網觀點。本網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請與原作者聯系,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權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15日內進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