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力作為一個老的國有企業,一直以來發展的很好。那么,搞好國有企業改革的關鍵是什么呢?第一,要有適應市場競爭的機制,若沒有適應市場競爭機制你就掌握不了市場競爭的主動權;第二,必須把自主創新作為企業競爭力的核心!既要有優質的產品,還要有價格上的優勢?!边@是胡錦濤總書記在今年1月13日考察安徽叉車集團公司時所作的重要講話。
那么,作為老國企,安徽叉車集團是如何經受住了市場經濟驚濤駭浪的考驗和全球經濟風云變幻的洗禮,不斷發展壯大,創造了驕人業績的呢?
安徽叉車集團公司(以下稱“合力”),多年來堅持以改革總攬全局,把發展作為第一要務,著力打造強勢企業,經濟效益逐年遞增,走出了一條由弱到強、由粗放型到集約型經營、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發展之路,成為中國叉車工業的生產、科研和出口基地,引領和帶動了中國民族叉車工業的快速發展。
縱觀合力50年來尤其是近20年來的發展歷史,其關鍵是在事關企業發展的幾個重大關頭,堅持創新、超前同業,因此在國內同行業中始終技高一籌、步步領先。
從技術引進到技術輸出
建國初期,我國叉車制造業技術和生產是零,從1953年第一臺叉車仿制以后,歷經測繪仿制、改進設計、自行設計和聯合設計發展階段,其技術水平和生產規模與世界先進水平相比,落后有20年的差距。
20世紀80年代中期,國外叉車巨頭開始大舉進入我國市場。合力敏銳地意識到,如果民族叉車制造業水平不盡快提升,中國叉車市場將會被國外品牌所取代。通過對國際市場進行深入考察后,合力瞄準國際最先進的叉車制造技術,進行全方位的技術創新,對我國叉車制造技術和工藝進行一場脫胎換骨的改造和提升。
時值1985年,當時以城市為重點的經濟體制改革全面展開。在風起云涌、方興未艾的中國經濟的改革大潮中,合力決定抓住機遇,高起點引進。他們投入大量資金從世界叉車制造十大巨頭之一的一家日本公司,引進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1—10噸內燃平衡重式叉車制造技術。
同時合力派出由技術人員和生產骨干組成的代表組,東渡日本學習先進的制造技術。就是這樣短短幾天的參觀學習,高素質的合力員工憑著智慧和敢為人先的精神,由此掀起了一場轟轟烈烈的“圖紙國產化運動”把TCM公司提供的圖紙,轉變為先進生產技術和生產能力。
技術和裝備水平是創新和發展的基礎。合力緊緊抓住技術創新和事關企業內涵擴大再生產的技術改造,高標準選購高、精、尖關鍵數控設備,增添了以加工中心為代表的數控設備170多臺套,使設備新度系數達80%以上,設備數控率達80%;建成四條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金加工柔性生產線,實現了叉車生產所有關鍵零部件數控化;建成國際一流水平的前處理、涂裝、叉車總裝線;建成集金切、結構件制造、總裝、檢測精整、油漆為一體的5—42噸大噸位叉車生產區、薄板件生產區和電瓶叉車生產線,使叉車制造從下料、焊接、金切、裝配、整機檢測等關鍵工序的工藝裝備水平一步躍入國際先進水平。
為了提高叉車產品在機構優化設計、叉車穩定性計算、叉車動力系統總體參數計算等方面的設計精度和設計質量,合力投資數千萬元,在CAD(計算機輔助設計)、MIS(計算機信息系統)、CAPP(計算機輔助工藝)方面有了長足的進步,不僅使新產品設計周期和生產周期大大縮短,增強了企業適應市場變化的能力,而且成為全國機械行業第一家實現甩掉繪圖版用計算機進行產品設計的企業。經過幾年的消化吸收和自主創新,合力用最快的速度縮小差距,趕上了世界先進水平,并領先同行,搶占了中國叉車市場的制高點,1991年迅速躍居全國同行業第一,連續17年在中國叉車行業獨占鰲頭!
友情提醒 |
本信息真實性未經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證實,僅供您參考。未經許可,請勿轉載。已經本網授權使用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 |
特別注意 |
本網部分文章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行業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本網論壇上發表言論者,文責自負,本網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論壇的言論不代表本網觀點。本網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請與原作者聯系,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權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15日內進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