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成本戰略”時代已經過去
中國“世界工廠”的地位,很大一部分依賴于低廉的成本。從傳統意義上講,中國制造業的成本優勢,主要由三部分組合而成:第一個部分是數目巨大的廉價勞動力;第二個部分是改革開放急劇降低了中國經濟的制度成本;第三個部分是人力資本增長得很快,有利于生產活動的觀念、知識和信息大范圍傳播。最突出的是,大規模制造的組織知識在中國有了用武之地,這種知識的進步,是中國成本優勢的重要來源。然而,隨著經濟內外部環境的不斷變化,上述優勢已經漸漸顯現了不同的變化。
周林認為,從整體上講,有三方面集中反映了低成本的優勢變化。“第一個是勞動力市場的變化,一些地方出現了所謂‘民工荒’,其實就是勞動力供求形勢在局部上、階段上的變化。這些變化對于提高中國工人、尤其農民工的待遇,有積極意義。但是從競爭上看問題,人工成本的上升,要有消化能力;消化不了,競爭優勢就減弱;第二個是能源緊缺,這集中在油、煤、電的供應上;第三是土地,也是數量管制,地價和房租沒有完全反映短缺。比如像華為、中集這樣的一流企業,要擴大生產,土地也是很大的限制因素。”周林認為,對現代制造業企業而言,“低成本戰略”已經不再行得通。
周林介紹,有研究表明,以越南生產為例,它的人工成本幾乎是中國的一半,但如果是生產一項技術含量較高的產品,加上研發、生產等后續步驟之后,越南的整個生產成本卻要比在中國高出1.7倍。
“這也就是說,企業現在最有效的戰略是從全產業鏈上著手。”周林表示,只有提高整個生產供應鏈的效率和水平,才可以有效降低總體成本。
友情提醒 |
本信息真實性未經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證實,僅供您參考。未經許可,請勿轉載。已經本網授權使用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 |
特別注意 |
本網部分文章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行業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本網論壇上發表言論者,文責自負,本網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論壇的言論不代表本網觀點。本網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請與原作者聯系,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權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15日內進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