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是我國工業轉型升級的攻堅期。工業轉型升級如能加快推進,就能推動我國經濟社會進入良性發展軌道。國務院剛剛發布的《工業轉型升級規劃(2011~2015年)》(以下簡稱《規劃》)提出,工業轉型升級要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按照構建現代產業體系的本質要求,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不斷增強產業核心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
眾所周知,新型工業化道路具有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等鮮明特征,而加快工業轉型升級是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的根本要求。
工業是轉方式的主戰場
工業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主戰場。然而,我們必須清醒地看到,當前我國工業發展方式仍較為粗放,主要表現在:自主創新能力不強,關鍵核心技術和裝備主要依賴進口;資源能源消耗高,污染排放強度大,部分“兩高一資”行業產能過剩問題突出;缺少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企業和國際知名品牌,中小企業發展活力有待進一步增強;一般加工工業和資源密集型產業比重過大,高端制造業和生產性服務業發展滯后等方面。
根據《規劃》,“十二五”時期工業轉型升級要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按照構建現代產業體系的本質要求,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以改革開放為動力,著力提升自主創新能力,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培育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發展生產性服務業,把工業發展建立在創新驅動、集約高效、環境友好、惠及民生、內生增長的基礎上,不斷增強產業核心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為建設工業強國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打下更加堅實的基礎。
向新型工業化道路轉變
工業轉型就是轉變工業發展方式,加快由傳統工業化道路向新型工業化道路轉變。
《規劃》提出,“十二五”時期推進工業轉型升級,必須充分考慮我國現階段基本國情,準確把握國際產業競爭格局變化趨勢,從以下五個方面重點推動:
一是向內涵發展轉型。我國已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制造業大國,但我國制造業增加值率僅為26.6%左右,較美國、日本及德國均低20個百分點以上,勞動生產率與國際先進水平差距更大。
所謂內涵發展,是指在繼續保持工業平穩較快增長基礎上,以提高工業附加值水平為突破口,加快推動發展模式向質量效益型轉變。
二是向創新驅動轉型。一個國家的科技競爭力決定了其在國際競爭中的地位和前途。若要改變我國制造業大都處于全球價值鏈低端的窘境,必須加快調整要素投入結構,由主要依靠物質資源消耗向主要依靠技術進步、高素質人力資源和管理創新轉變。根據《規劃》,要努力突破制約產業優化升級的關鍵核心技術,增強新產品開發能力和品牌創建能力,促進由價值鏈低端向高端躍升。
三是向綠色低碳轉型。我國經濟發展中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不協調、低效率、難循環的粗放型增長發展方式一直沒有根本改觀,導致經濟發展與能源資源短缺、生態環境惡化之間的矛盾進一步加劇。為此,要推廣先進綠色低碳技術,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加強資源節約和綜合利用,加快推動資源利用方式向綠色低碳、清潔安全轉變。
四是向智能制造轉型。當今世界,網絡制造、智能制造等日益成為生產方式變革的方向。針對我國信息化應用水平較低的現狀,《規劃》明確,要大力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充分發揮信息化在轉型升級中的牽引作用,加快推動制造模式向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服務化轉變。
五是向服務化發展轉型。加快推進服務型制造是加快工業轉型升級的重要支撐。當前,我國生產性服務業占服務業的比重比發達國家平均水平低20個百分點,同時我國制造業服務化尚處起步階段。《規劃》提出,要大力發展面向工業生產的現代服務業,不斷提升對全球價值鏈的掌控能力及對工業轉型升級的服務支撐能力。
友情提醒 |
本信息真實性未經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證實,僅供您參考。未經許可,請勿轉載。已經本網授權使用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 |
特別注意 |
本網部分文章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行業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本網論壇上發表言論者,文責自負,本網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論壇的言論不代表本網觀點。本網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請與原作者聯系,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權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15日內進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