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求戰略與財務的交匯點,應側重如下三方面的工作:首先,必須系統地進行戰略成本管理。由于資源的稀缺性日益突出,資源類企業的市場估值正超過其他類企業而執股市牛耳,因此有相當數量的企業將資源儲備作為一種中長期的戰略安排,不惜血本搶占資源,包括有色金屬、鐵礦、煤礦、非常規天然氣礦等,使得礦產資源市價節節攀升,十分搶手。最近遠離能源消費中心的西北某省,50億噸地質儲量的煤田探礦權競拍出130多億元的天價。據估算,加上鐵路修建的投資需要50億元,開礦成本還需50億元,動態總投資五年后礦山達產時會超過260多億元。這筆資源儲備的戰略成本是極為高昂的。煤礦產量達到1000萬噸/年規模生產時,出礦的噸煤綜合成本在300元左右,加上運輸距離長達800公里以上,每噸運費也會高達300多元。若售價每噸700元,每年可以有10億元的利潤,但收回巨額煤炭投資仍需要長達30年的時間。可見資源優勢向經濟優勢轉化時,極有可能因為戰略成本過高而產生逆轉,甚至成為深重的資源陷阱。
戰略成本管理一定要準確地測算戰略儲備期的貨幣時間價值,與資源升值的函數關系;戰略成本的絕對額與企業存量資產可獲利潤的匹配關系,一旦增量成本接近或超過存量利潤,企業財務會立即處于虧損的臨界點。選擇用企業盈余利潤轉向戰略性的產業投資時,應全力將投資所產生的沉淀成本盡快激活并帶來理想的邊際利潤,時機的把握和規模的控制同等重要,任何失去財務重心的戰略都是賭博。
其次是必須對戰略并購進行財務協同。三一重工收購全球混凝土機械第一品牌——德國普茨邁斯特90%股權,出資額為3.24億歐元,折合人民幣26.54億元。公司管理層認為此次收購價格合理,好于市場預期,對公司整體財務影響較小,尤其看好此次交易對公司技術、渠道和品牌等方面的提升,傾向于用長期和發展的眼光看待該項戰略并購。我個人認為,戰略并購是雙刃劍,就看舞劍人的劍術是否高明,收購的“溢價承受能力”和“溢價的撫平期”充滿著經營哲學的辯證關系,敢于收購是眼光和勇氣,善于將收購項目管好并產生超預期績效才是真正的市場能力。某能源公司在南方收購了一家民營的油改燃氣電廠,收購價格高于市場預期,但接手后優化團隊配置,加大整合力度,用母公司的信譽和財務能力及時進行債務置換和燃料采購渠道調整,積極爭取外部有利資源,第二年該電廠就由虧損轉變為盈利,使戰略布局和利潤增量產生了同步效應,進一步提升了公司的戰略價值。首鋼并購通鋼后,面對累計的巨額虧損,加強整合、管理與資源配置,三年之后實現了通鋼的盈利。
第三,必須及時對戰略目標進行財務方面的修正與調整。國有企業有天然的投資偏好,民營企業投資沖動也非常強烈,否則也不會產生房地產泡沫。若不同行業、不同規模、不同成長階段的企業都遵循“投資成長戰略”,一定會出現產能過剩、資本錯配、規模不經濟的結局。好的財務應及時對戰略目標的現實狀態進行診斷,適當收縮戰線,幫助公司逃離惡性競爭,重新返回到理性經營的軌道上來。
友情提醒 |
本信息真實性未經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證實,僅供您參考。未經許可,請勿轉載。已經本網授權使用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 |
特別注意 |
本網部分文章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行業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本網論壇上發表言論者,文責自負,本網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論壇的言論不代表本網觀點。本網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請與原作者聯系,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權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15日內進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