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市場和客戶對企業認同點還不明確,既要滿足所需使用價值最大化的需要,也要滿足采購成本的需要。同時也要考慮很多相關因素的疊加影響。對服務的理解也竟在售后、促銷等簡單環節上,市場和客戶的取向不明朗直接也導致企業對服務的失衡。
當今中國工程機械很多企業開拓市場、把握市場的總體能力遠遠落后于形勢的需要,服務觀念的片面化,服務實踐的碎片化以及服務競爭的同質化,都為企業在打造強勢核心服務競爭力的道路上筑起了一道道屏障。
關注服務差異化的核心——服務文化
多樣的服務差異化策略需要不斷創新,但企業實行差異化服務的內在驅動力終究來自于服務文化。服務文化的不斷完善和進步才是企業最應該關注的一點。服務文化是根本,也是服務差異化的核心手段。然而無論是文化的運用,還是服務的內涵,工程機械業界都存在疑惑和誤區。文化看似虛幻無形,其實與只企業的發展目標、長遠規劃、戰略思路、經營理念等文化的核心要素緊密相連。明確這些要素的內涵,然后借助企業文化的服務工具和各種平臺宣傳,結合市場所需,借助企業的理念、價值觀和人力資源等要素,打造出有競爭力的服務文化,才能把企業文化融入到企業的運作和發展中去。
從企業使命實現的整體情況來看,服務的價值創造過程更多地體現在設計服務、維修服務和信息服務等具體類型上,于是要求企業與客戶和市場相結合,滿足用戶服務所需,推出有效滿足服務效果的營銷策略等,實現企業最初的效益初衷。
對于國內工程機械企業來說,市場的變化盡管對其發展理念有重要影響。追求經濟效益是目前主要的存在理由,有的企業為促進銷量的提高,使企業在發展使命和愿景上呈現單一化和利潤化,于是,當服務系統投入與短期贏利相沖突矛盾時,許多企業很自然地會選擇短期贏利。偏重了銷量忽視了服務文化。并最終導致特定的企業行為和服務失衡。企業擁有完整的戰略生存體系已經不易,但一旦用切實可靠的愿景指引企業的發展方向,并在這個方向上找到創造價值的服務點,將為企業提供高效服務的重要動力。所以說,戰略視角的內涵和滲透力會使服務文化產生方向性的差異和提高,進而對企業的服務差異化產生影響。
如何締造差異化服務
合理科學的利用企業的理念、價值觀和人力資源等要素,打造有競爭力的服務文化,突出服務差異化。
第一,提高對服務差異化的理解,服務文化是企業理念,發展思路、企業運營模式等的綜合顯現。好的服務文化既能想客戶和市場船體企業價值,又能襯出與競爭對手的本質區別。
第二,是要創新運用正確的營銷策略。很多行業把服務視為當前與未來維護顧客的關鍵所在,作為依靠有形產品生存的制造業,也認識到服務是提升競爭力、獲取利潤與促進發展的重要方面。與普通商品相比,服務本身具有無形性、易逝性、生產與消費的同步性等特征,所以不同的客戶對象和市場,必須采用不同的營銷策略。
第三,服務同質化是動態的概念,企業在一段時間內的創新服務策略還是有效的,只不過時間一長,隨著效仿的增加而失去作用,這就需要企業不斷挖掘客戶和市場需求,創新服務內容和形式。企業效益受企業提供的服務價值所影響,而企業的服務價值由于客戶滿意度、市場趨勢認同度所決定的,它們之間形成了彼此作用的關聯體。所以,企業打造并保持服務競爭力,關鍵是要構建自己獨特的服務效益鏈,從而實現服務創造價值,服務價值創造企業效益的目標。
第四,對細節的把握要上升認識高度,做細服務差異是締造服務競爭力的核心。在同質化競爭激烈的服務領域,去實現企業服務差異化,突出企業服務個性優勢。企業僅靠新的服務方式、服務技巧是不夠的。細節決定成敗,只有將服務的每個細節做出特色,企業才能形成差異化的服務。每一個細節都別出心意和亮點,才能組合起一套完整的服務體系。實現企業服務最大化利益。
第五,做強內部營銷和優化企業自身結構才是是締造服務競爭力的基礎。企業的理念運作影響著顧客的滿意度和忠誠度,企業只有找到兩者最佳結合點,方能通過內部提升外部營銷。做實服務文化是締造服務競爭力的根本。只有給服務注入豐富的文化內涵并堅持在這中理念基礎上的創新,企業才能得到有效的發展。工程機械企業雖然在技術創新方面較為薄弱,但在營銷和文化方面卻凸顯優勢, 加上人力、成本等方面的具體優勢。
第六,對客戶和市場而言,合理的需求趨向也是應該注意的一方面,偏重成本或者利潤等不明智的片面需求,即有害產品在使用中的問題出現頻率也對企業營銷服務等差異化造出阻礙影響。如出現過度價格戰等。
正是由于服務的千差萬別,服務形成差異化的可能性就越來越大。有差異化的服務可以為產品大大增色,也是企業競爭的無形高地。
編輯手記
歸根結底,企業在尋求銷量提升的同時還應該重點關注自身的服務創新。打造具有創新性、差異化的服務品牌來增強企業競爭力,可以有效避免產品同質化導致的惡性競爭。未來,提升服務品牌的競爭力是企業創造更大價值、并實現可持續發展的不竭動力之一。
友情提醒 |
本信息真實性未經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證實,僅供您參考。未經許可,請勿轉載。已經本網授權使用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 |
特別注意 |
本網部分文章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行業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本網論壇上發表言論者,文責自負,本網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論壇的言論不代表本網觀點。本網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請與原作者聯系,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權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15日內進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