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全國唯一擁有重卡動力總成(發動機、變速箱、車橋)、商用車、汽車零部件三大產業的汽車零部件企業集團,濰柴的快速發展也不過短短的十幾年。是什么讓一個曾經瀕臨破產的柴油機制造企業,在如此短的時間內,打破國企桎梏,得以快速發展?公司又是如何發展成為動力總成的龍頭企業?而公司未來的戰略又是如何的?帶著這些問題,東方財富網對話濰柴動力股份有限公司董事會秘書戴立新先生。
三三制改革開啟濰柴成長之路
濰柴動力是2002年成立的,2004年在香港上市,2007年到深圳上市,2011年的收入是600億,資產總額是615億,人員有4萬人。是中國規模最大,實力最強的裝備制造企業。濰柴1946年在威海建廠,當時隸屬威海市武裝部,做槍支修理。后來1953年遷到濰坊,更名為濰坊柴油機廠,在1955年研制成功了6160型中速柴油機,現在屬于濰柴重機的產品。1984年引進了斯太爾發動機,2005年自主研發了藍擎,這是一個升級版的。
在2000年濰柴做了一個很經典的三分制改革,將企業分成了三部分資產。
一部分是非主營業務、后勤服務、零部件這些非盈利部門,濰柴采取了待資分流這種形式,借鑒國務院859號文,由原有的管理團隊發起設立公司,然后把資產作為對價給該公司。公司給制定了一個三同原則,同等質量,同等價格,同等服務優先使用該公司的產品和服務,先把企業最差的一塊資產消化掉。之后分成兩塊,一塊是H股上市的主體資產,即高速發動機,高速發動機當時正處在一個成長期,把他作為一個上市的平臺。還有一部分是中速機,現在歸濰柴重機所有,作為母公司的存續產品。
多元化和國際化的股權設計保航公司穩定快速發展
戴立新表示,濰柴動力的穩定快速發展與其初期的股權設計是分不開的。濰柴動力在設立的時候非常注意股權架構的合理性,尤其要避免幾個現象,一是一股獨大,二是近親繁殖,三是文化的高度雷同。所以濰柴在設計股權架構的時候,引進了境內外的戰略投資者,當時有奧地利的投資者和香港的投資者。并設計了多文化的概念,既有國有成份,也有民營成份,還有外資成份,有創投的概念,也有實業的概念。最終的股權結構既保持了國有股的相對控股地位,又實現了公司股本結構的多元化和國際化,為公司的經營發展搭建了一個結構合理,基礎牢固的運作平臺。科學的股本結構的設計,對公司未來的發展提供了一個很好的保障和支持,現在公司有兩支股票,香港一支,深圳一支,公司嚴格按照兩地的監管規則,成立了三會議程,成立了各種專業委員會,并且一直保持了及時有效的運作。
抓住行業發展機遇,依靠產品和服務擴大市場份額
據戴立新介紹,濰柴動力的業務主要是三大板塊,一是整車板塊,二是動力總成板塊,還有汽車零部件。整車主要集中在陜西地區,動力總成濰坊地區加陜西地區,這兩個地區組成的動力總成。零部件板塊主要集中在住株洲地區,在揚州、重慶和武漢地區也都有一些生產基地。總體來看,濰柴動力80%多的銷售收入都是來自于重卡市場,其它部分主要來自于工程機械市場。
過去十年,中國經濟高速發展,國內物流運輸行業也隨著快速發展,并且,城鄉之間的聯系日益密切,更加帶動了重卡為主要運輸工具的物流行業的發展。
同時,拉動經濟的三家馬車當中,投資在這十年期間一直占主導地位。投資的持續高速增長促進了重卡和工程機械行業的迅猛增長。
在分享行業發展的同時,濰柴動力以優質的產品質量、優秀的售后服務贏得了市場份額。由當初的單一供貨中國重汽,發展到今天在重卡用發動機市場占據40%的市場份額,五噸以上裝載機市場80%的市場份額,大型客車市場30%的市場份額,并且同客戶建立了長期穩定的戰略合作關系。
友情提醒 |
本信息真實性未經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證實,僅供您參考。未經許可,請勿轉載。已經本網授權使用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 |
特別注意 |
本網部分文章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行業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本網論壇上發表言論者,文責自負,本網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論壇的言論不代表本網觀點。本網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請與原作者聯系,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權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15日內進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