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業是我國國民經濟的“脊梁”,同時也是影響實體經濟走向的關鍵要素。12日在天津舉行的夏季達沃斯論壇期間,多位中外專家表示,受世界宏觀經濟形勢低迷、國內制造行業低水平重復建設、成本上揚致企業外流等因素制約,中國制造業目前面臨的增速回落、需求放緩局面短期內恐難以改變。
制造業增速回落企業艱難“過冬”
在剛剛過去的8月,我國制造業企業仍未擺脫“寒冬”困局。制造業采購經理人指數(PMI)為49.2%,這是該指數自去年11月以來首次跌破50%,創9個月新低。這一數據反映出我國經濟下行壓力仍然較大,制造業處于整體收縮狀態。
不只是中國,印度同期PMI創下9個月以來最低水平,日本創下自2011年4月以來的最低水平。歐元區制造業8月份進一步萎縮,制造業PMI降至45.1%,歐元區核心國家德國、法國制造業PMI均低于50%。力拓集團旗下加拿大鋁業集團中國區董事總經理譚炳文認為,制造業下行已成全球趨勢,短期內難有恢復跡象。
而工信部與社科院本月初發布的《2012年中國工業經濟運行上半年報告》分析認為,上半年,制造業包括鋼鐵、有色、建材和化工在內的原材料工業生產形勢持續堪憂,產能過剩問題凸顯,部分行業甚至已經處于行業性整體虧損邊緣。裝備制造業進入前所未有的低迷狀態,主要產品中有多達三分之一產量同比出現不同程度下降。從總體看,今年以來大多數制造業生產增速同比都出現不同程度回落。
達沃斯論壇期間,部分受訪企業也透露出無奈。北汽集團董事長徐和誼說,“第三次工業革命”的即將到來以及發達國家的再工業化進程,都對中國制造業形成了強大的挑戰。以汽車產業為例,合資品牌仍占主導地位,自主品牌占比較前兩年略有下降。中國制造業的技術空心化問題已成為最大風險,像汽車變速箱,中國在該領域的技術幾乎為零。
他還表示,當前沿海地區部分企業出現的不景氣問題,主要原因來自于國際市場,這些企業絕大多數是外向型的,產品以出口為主。沿海地區企業、產業目前在向中西部轉移,這也是一種趨勢,但關鍵是看這家企業的產品和市場在哪。如果轉移到中西部后,物流、決策成本都大大升高,人力成本只是略有下降,那么綜合成本不見得有競爭力。
亞洲制造業協會首席執行官羅軍認為,今年中國制造業的內部環境并不比往年差,相反隨著擴大內需的深入,“十二五”規劃許多細則陸續出臺,本應帶來中國經濟的新一輪上升,但在外部環境持續惡化影響下作用有限。過去,中國制造業的困難主要是基于資源和環境的壓力及淘汰落后產能,國際出口形勢基本上并不像今年這樣突然和集中。
國內兩大因素致中國制造業陷入困境
達沃斯與會專家歸納認為,中國制造業之所以面臨前所未有的壓力也與國內兩方面因素密不可分:
一是隨著我國生產要素低廉時代終結,制造業外流對市場格局形成沖擊。
我國制造業依靠人力、土地等低廉成本獲利的時代已經不再。有數據顯示,1998年到2008年我國工業企業利潤平均增長30.5%,勞動力報酬年均僅增長9.9%,勞動力成本上升已成必然趨勢。
網秦移動有限公司董事長林宇說,據他觀察,北京白領階層的人力成本和臺北已經相差無幾,月薪大多在1萬元以上,這還不包括社保支出。人力成本支出幾乎占到公司總成本的一半。持續了幾十年的中國人口紅利時代已經過去。
羅軍稱,世界金融危機后,歐美國家重新認識到實體經濟的重要性,相繼提出“重回制造業時代”的口號,主要是基于歐美國家制造業在國內的比重大幅下降,大批制造企業把工廠和研發基地紛紛建在海外,導致大量產業工人失去工作。星巴克、福特汽車、卡特彼勒、佳頓公司等曾在中國設廠的企業紛紛選擇將部分或全部產能遷回美國。
與此同時,部分制造業外流轉入成本更為低廉的新興經濟體,與中國展開競爭,跨國公司將產能從中國向東南亞轉移已成為一種趨勢。以阿迪達斯為例,它關閉了位于蘇州的在華唯一一家直屬工廠,取而代之轉移到工資只有大約中國工人三分之一的東南亞。
二是全行業長期以來低水平運作,行業利潤被低端、重復產能擠占。
天津港集團董事長于汝民說,中國制造業處于世界制造業產業鏈的中下游,制成品大多技術含量低、附加值低,價格也不高,在國際貿易利益分配中處于劣勢。
有關“第三次工業革命”成為近期熱門話題。有國外學者認為,在“第三次工業革命”中中國將掉隊,歐美則重新主導全球經濟發展。其理由是歐美十分重視綠色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研發和運用,中國在這方面重視程度不夠。羅軍表示,中國制造業嚴重依賴傳統能源,但能效僅相當于美國的十分之一,這一形勢的確嚴峻。
友情提醒 |
本信息真實性未經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證實,僅供您參考。未經許可,請勿轉載。已經本網授權使用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 |
特別注意 |
本網部分文章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行業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本網論壇上發表言論者,文責自負,本網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論壇的言論不代表本網觀點。本網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請與原作者聯系,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權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15日內進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