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東精集團董事長吳東明
在一個平均利潤率只有5%的行業,如何能夠實現成倍于行業平均水平的利潤突破?東精集團在創造了行業利潤奇跡的背后,是經營智慧的強大支撐。而在吳東明看來,這也是企業“賺未來的錢”的根本。
工具/量具行業是國機械內制造領域的傳統行業,通過多年粗放型的數量擴張發展模式,盡管我國的工具/量具行業總體規模不及排名全球前列的日本和德國,但產量卻遠高于日本的3倍之多,但眾多的工具/量具企業的生存境遇不容樂觀。
然而,面對如此的行業環境,浙江東精集團卻絲毫未見退縮,并成功實現逆風飛揚。面對平均利潤率較低的產業現狀,東精集團早早便實現了較高的突破,以“高品質+高利潤”的傲人姿態,成為真正的行業巨人。締造行業利潤奇跡的背后,有著怎樣的運營模式支撐?東精集團的管理路徑又通向何方?對此,我們走訪了東精集團董事長吳東明,透過企業家的視角,探尋企業智慧管理背后的奧秘。
“三個定位”:運營戰略指引
浙江東精集團有限公司身處有“百工之鄉”美稱的金華,是目前世界上生產規模最大、國內制造技術最先進、檢測技術完善的水平尺制造商,擁有每天生產3萬把水平尺的全球最大生產能力。東精集團的水平尺始終定位于歐美中高端工具專業市場,大批量高品質的核心制造能力、良好的售后服務以及及時的交貨,將東精集團成功打造為真正的行業品牌。“我們的業務100%外銷,但即使外部環境一直在變化,我們的訂單始終處于平穩經營狀態,這就是行業品牌的功力。”吳東明對自己經營企業多年取得的成績很驕傲。
作為90年代初期國有企業職工自行下海辦廠的典型代表,吳東明在1994年創辦了東精集團。和許多民營企業作坊式地小打小鬧起家不同,吳東明在建廠之初就堅定了只做高品質水平尺的經營信念。“當時金華有100多家做水平尺的,但都賺不了錢。為什么?就是因為產品品質太差,價格上不去。”于是1994年,吳東明開始帶領企業由水平尺的零配件最大誤差不超過0.007毫米的精度開始,挑戰產品的最高品質。這精確到如頭發1/10大小的誤差,是東精集團走高端產品品質路線的起點,也為企業奠定了精細化的管理基調。
在吳東明看來,東精集團的企業DNA離不開高品質的產品定位、精準的中高端市場定位、注重細節的精細管理定位,也正是因為恪守這“三大定位”,東精集團的運營之路始終走的很穩健。
“四個化”:精細管理支撐
一進東精集團的大門就能看到高高掛起的兩行字:管理無大事、關鍵在細致,專注細節的精細管理模式已深深融進了企業的管理基因中。在吳東明看來,水平尺制造這一需要精確 到千分之一毫米的行業,管理就必須是個“細致活”。精細管理對于東精集團而言,不止是企業運營戰略的支點,更是企業傲視行業的立身之本。
為了保障發展戰略的貫徹執行,吳東明為東精集團的運作管理規劃了“四個化”:產品設計標準化、操作行為規范化、企業管理信息化、生產制造自動化,企業所有的內部運作行為都必須在“四個化”搭建的框架中進行,從而使得吳東明能牢牢掌握企業的整體運作軌跡。
“對于中國制造業,尤其是出口型制造企業而言,必須要實現生產制造自動化和企業管理信息化,這已攸關企業的生死!”近二十年在外銷市場的摸爬滾打,吳東明深諳出口型制造企業的成功經營之道。在吳東明看來,當前的制造企業必須全面提升自己的關鍵過程制造能力、自主研發創新能力等,才能在四面楚歌的產業環境中拼得更多的生機。
與同業相比,東精集團的設計研發能力、生產能力、供應鏈能力、客戶及產品管理能力非常全面且有突出的優勢,這離不開“四個化”管理標準在企業運營中的深化應用,更得益于信息化在“四個化”中間的穿針引線。“這四個管理標準就像四顆白玉,只有把它們串在一起成為項鏈才真正有價值,信息化起的就是串項鏈的作用。”正是有了信息化管控手段的全面運用,東精集團的自動化生產、規范化操作、標準化研發真正能夠落地執行,企業相應的競爭能力也得到持續地加強。
信息化:疾風暴雨的管理方式革命
在啟動信息化建設前,東精集團面臨著庫存不斷擴建,卻仍然不夠用,庫存的物料也越來越多;怎樣杜絕物料浪費;銷售訂單如何快速匹配資源;如何及時掌握生產進度;怎樣有效控制人員流動風險;車間在制品數量無法掌握;財務成本核算統計不準確,統計成本高而且滯后等諸多管理問題。正是因為管理的精細化程度不夠造成高浪費,也創造了東精集團管理提升的機會。
然而,東精集團的信息化起步并不算順利,2003年和不少當時的民營企業一樣,ERP上線進行了3年卻沒能成功。2005年,吳東明親自掛帥,只花了3個月時間便成功上線了鼎捷易飛ERP系統。從此,吳東明便開始親手主抓企業的信息化工作,也正是有了多年的實戰經驗,對于信息化在支撐管理理念塑造與轉變中的作用,吳東明比其他民營企業家的理解都要透徹。
吳東明曾說過:“ERP不僅是一種管理工具,更是中國傳統制造業管理方式的革命。”ERP徹底打破了東精集團“人來管理”的傳統體制,重新制定并規范了東精集團內部的流程規則,甚至變革了企業的組織結構,這在實施ERP前是不可想象的。“以前生產經理從貿易部拿到訂單,編制成生產計劃后,每個計劃員都要追蹤幾個車間,安排10個計劃員都做不好。實施ERP后,貿易部拿到訂單后自動生產采購單、質檢單、入庫單、領料單,數據傳遞快還不會出錯。”ERP打通了從訂單-生產-采購-車間的所有環節,如今的東精集團已撤銷了生產計劃部,僅在貿易部設立了1個輸單員負責訂單信息的輸入。組織結構的合理化精簡意味著扁平化管理,對于飽受用工成本高漲之苦的制造企業而言更顯意義重大。“實施ERP后,單在生產計劃管理這一環節,我就少用了至少10個人,每月僅工資開支就減少了3萬元。從這個角度理解,ERP對于制造業的傳統管理方式而言,當然是一場革命。”
任憑外部產業環境如何變化,東精集團始終以穩健運營管理的態勢領跑行業,吳東明深知,信息化是背后的重要“功臣”。因此,多年來他堅持以“人民戰爭”的形式,在企業內部強制推行。“寧愿不交貨也要按照流程規則走!”正是這股對信息化價值以及精益管理孜孜不倦的追求,吳東明帶領著東精集團往智慧型的運營管理模式大踏步邁進。
ERP深化應用:加固核心競爭能力體系
鼎捷軟件2003年即與東精集團開啟合作,親歷并見證了企業從零開始的信息化實踐,以及由此帶來的運營管理的巨大提升。在鼎捷的大力協助下,東精集團從ERP實施到一體化深化應用,成功部署了ERP、HR、Easyflow高度集成的龐大信息化版圖,管理范圍涵蓋了企業的生產/物料計劃、業務財務一體化、生產工藝、工作流程、人力資源等領域。
通過信息化長期的優化及深化應用,東精集團在制造企業亟需提升的關鍵競爭能力,如自主研發創新能力、關鍵過程制造能力、供應鏈整合能力上都有了顯著加強,全面呈現智慧管理的閃光點,智慧型運營體系已在企業中牢固地建立起來。
友情提醒 |
本信息真實性未經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證實,僅供您參考。未經許可,請勿轉載。已經本網授權使用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 |
特別注意 |
本網部分文章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行業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本網論壇上發表言論者,文責自負,本網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論壇的言論不代表本網觀點。本網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請與原作者聯系,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權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15日內進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