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執著追求,敬業奉獻,三十年如一日躬身生產研發第一線,是重卡設計和新產品開發能手和帶頭人;
他與中國重汽共同成長,通過點滴積累,終究成為中國重汽資深研發專家,是行業內具有很深造詣的專家;
他的成果曾獲中國汽車工業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三等獎、山東省職工優秀技術創新成果一等獎、山東省金橋工程優秀項目一等獎。
他先后被評為山東省國資委系統優秀共產黨員、山東省富民興魯勞動獎章,2013年,他被授予全國“五一勞動獎章”。
他就是中國重汽技術發展中心副主任、高級工程師劉國強。
記者眼前的劉國強,中等個兒、瘦削身材,眼睛不大卻深邃有神,溫文儒雅,平易近人,談吐間透著知識分子特有的氣質。每談及產品研發他都會侃侃而談,但說到個人卻又一笑置之,覺得沒什么可談的,“我是一名工程技術人員,只是做好了分內的事”,他這樣評價自己。社會的繁雜沒有在他身上留下雕琢的痕跡,透過那張質樸、誠實、又略帶堅毅的臉,我們仿佛能讀懂他透徹的內心,簡單而認真地堅守著自己的準則。
執著追求為奉獻
劉國強自1983年畢業就來到當時的濟南汽車制造總廠,帶著對汽車工業的熱愛和工業強國的滿腔熱情,義無反顧地投身到了重卡制造行業中。“這30年是我成長的30年,更是中國重汽快速發展的30年。”面對記者,劉國強如是說。
30年來,劉國強與中國重汽一同經歷了重汽發展的10年起步期、10年停滯期及10年發展期。他始終奮戰在汽車制造研發的第一線,在整車開發領域深耕細耘,在技術創新進程中上下求索,在點滴工作中沉淀積累,付出了汗水,收獲了成功。“只要堅持就會成功”是他工作的信念。劉國強參加工作的前10年正是中國重汽起步發展的前10年,當時他還是沖壓工藝員,每天扎根在生產車間,向工人師傅“拜師學藝”,深入了解生產過程,研究產品工藝,將理論運用于實踐,為提高效率和產品質量提出了很多“金點子”建議;在20世紀90年代,中國重汽走到了破產的邊緣,當時不少技術骨干都紛紛離去,尋找或投奔新的“東家”,為著汽車強國的信念,他仍堅信只要努力定會成功。重汽重組后的10年發展期,他也沒有止步不前,結合前期多種產品主要部件的設計經驗,他很清楚地認識到中國重型汽車制造業與世界的差距和新的中國重汽需要技術創新的迫切性,但他更相信,通過自主創新,我們一定能夠趕上來,超過去。他繼續孜孜不倦地追求探索,帶頭開發了飛龍、斯太爾王,HOWO、A7、輕卡系列……每一次創新都帶動著一次銷售紀錄的刷新,凝聚了劉國強無限心血和汗水。
上下求索為發展
中國重汽改革重組后,短短幾年內就實現了從引進技術到消化吸收、二次開發,并通過技術上的再創新而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跨越。這一切表明:自主創新是企業發展的靈魂,自強不息是自主創新的精髓。劉國強也在與中國重汽快速發展中發揚自強不息的精神,為車身開發付出了大量心血。
2000年底,中國重汽改革重組后,提出一年持平,兩年盈利,三年大發展的戰略目標,然而曾經創下輝煌并已經銷售了十幾年的單一斯太爾車型已不能支撐這一戰略目標的實現。2001年初,劉國強帶領團隊開始了走訪調研,上礦山、下平原,跋山涉水,不辭辛苦,足跡踏遍了大江南北,一一拜訪客戶,了解用戶需求。也就是在那時,劉國強清醒地認識到,只有“求變”才能創下市場,在毫無價格競爭優勢的情況下,實施技術創新、尋求產品差異化是新的中國重汽在市場競爭中求勝的關鍵。
結合斯太爾的技術特點及消費者的審美需求,他開始琢磨在車身領域進行技術創新,經過反復探索、研究,劉國強帶領團隊開發出了飛龍系列中型卡車。
在自主創新領域邁出的這一小步,讓劉國強和他的團隊信心大增。而正是有了這次創新的歷練與摸索,劉國強他們又開始繼續向著實現中國重汽兩年盈利,三年大發展的目標邁進了。
結合調研情況,劉國強準確分析市場走向,認為新千年以后,社會消費能力會有所提升,人們的消費觀念將有所改變,買方市場不再單純追求價格便宜,而是更加注重投入產出比,質量過硬的產品再配以時尚的外觀造型將會成為產品的市場賣點。基于這一認識,在扎實開展重型汽車底盤研究以求進一步提升產品性能的同時,劉國強率先提出了為重卡打造時尚外觀造型的思路。經過團隊成員夜以繼日地奮戰,于2002年成功研發了國內第一個流線型重卡產品——斯太爾王重卡。
斯太爾王重卡產品的研發成功不僅開創了中國重卡時尚外觀造型的先河,也唱響了中國重汽大發展的集結號,成了公司的明星產品。當年,斯太爾王產品實現產銷2.1萬輛,2004年銷量更是達到3萬輛,占集團公司總銷量的三分之二。能收獲這樣的成績,劉國強和他的團隊欣喜不已。
如果說斯太爾王系列重卡的研發是劉國強他們的一次大練兵,那么豪濼系列的開發對他們來說更是一種磨練。
當初開發HOWO系列車型時,合作方只提供了本體文件和模具。面對這一堆“鐵疙瘩”,如何核算出產品準確的文本參數,又如何將駕駛室完美呈現為實體是擺在全公司上下面前的巨大難題。劉國強臨危受命,捧著僅有的本體文件反復揣摩,他扎在模具堆里一看就是半天,仔細查看模具的每一個細節,對其進行一一分類。憑借多年工作經驗及積累的技術水平,劉國強領導團隊開始了指標數據核算。那一段日子,他們白天開會討論,晚上進行圖紙繪制、審核。每天加班到深夜,天天如此,團隊成員累到想哭想叫,但最后還是咬牙堅持了下來,他們明白:他們是要為中國汽車工業的明天而拼搏。功夫不負有心人,在經過無數個晝夜的核算、分析、評審,最終敲定了整車駕駛室的數據指標。劉國強和他的團隊為自己的設計感到驕傲,他們對車身流線造型感到滿意,但是更大的問題擺在了面前,如何將它完美呈現、讓它在重卡市場再創輝煌?
要想達到HOWO系列車型的外觀標準,需要引進國外生產線。當時,行業內普遍的做法是整線引進國外先進生產線,根據生產線的布局調整產品工藝,這樣看似技術成熟,但卻可能不符合生產實際。在生產線的設計、選擇上,他們經過歷時一年半的考察、調研、招標,突破了傳統思維,獨辟蹊徑,最終選擇了國外一家裝備公司為HOWO駕駛室量身打造焊接生產線,要求施工單位根據HOWO系列產品的要求和我方標準來設計焊接生產線,按要求完成施工、調試,投入使用。HOWO系列車型一經面世,在國內外重卡行業產生了巨大的影響,被業內人士譽為“重卡領袖”,拉開了與主要競爭對手的距離,鞏固了中國重汽集團技術領先優勢和市場地位。
憑借著成熟的技術優勢,2006年,劉國強帶領著他的團隊又全身心地投入到了HOWO A7產品的研發中,他們用了3年時間推出樣車,又用了1年時間鋪開型譜。這1500多個日日夜夜里,他們在為研發這一達到國際水平的創新技術而努力奮戰著。劉國強的心血更是全部凝聚在這一產品上,其中的辛苦和汗水自不必說,最主要的是他帶領團隊打破了整車開發須技術引進的傳統思想,提升了重汽人自主研發的能力和信心。
多年來,對國內技術水平的陳舊認識讓很多人一談到開發新整車就要技術引進,這無疑是順利完成A7項目最大的障礙。但在劉國強看來,這些年來因為不斷對引進技術的消化吸收及適應性改進,中國重汽的基礎數據庫已初具規模,如加以整理規范,再參考國際領先重卡整車、零部件,充實數據庫,技術團隊完全有能力按照集團要求完成A7車的開發。基于這樣的認識,劉國強正式提出了自主研發為主、合作研發為輔的總體思路。由于指標要求高,A7又是系列車型,所以整車模塊化布置和各新部件模塊化設計要求較高,開發工作不僅技術難度大,而且工作量也很大。但這難不倒“重汽人”。在劉國強同志的帶領下,在技術發展中心相關工作人員的共同努力下,經過600多個日日夜夜的艱辛工作,A7基本車型于2007年12月完成了技術設計,隨后,2008年6月第一輛樣車試制完成,2008年底系列牽引車的驗證完成……2009年,運用了130多項最新專利技術的HOWO A7在中國重汽商務大會上一經推出,立即成為重卡界關注的焦點,受到了社會各界的一致好評。經國內有關專家論證,其駕乘舒適性、安全性、可靠性及電子化水平均已達到國際先進水平。通過劉國強團隊對HOWO A7的研發,中國重汽的研發手段和研發能力得到了極大提升。從HOWO A7開始,中國重汽建立起了一套自己的整車研發數據庫,為在更高的水平上不斷推出新產品奠定了基礎。
友情提醒 |
本信息真實性未經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證實,僅供您參考。未經許可,請勿轉載。已經本網授權使用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 |
特別注意 |
本網部分文章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行業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本網論壇上發表言論者,文責自負,本網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論壇的言論不代表本網觀點。本網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請與原作者聯系,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權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15日內進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