瞄準十年后的未來
有行業觀察家評論,中聯重科雖然目前不是規模最大的,但絕對是一家中國工程機械行業最優秀的企業。它的優秀來源于五大方面:
優秀之一:它專注、專業,雖然已擴展至13大類的產品,但所有客戶都是一個群體,所有產品都可以在工程機械協會里找得到他們的委員會。優秀之二:它過去一直透明、規范,H股上市之后將更是如此,從來沒有不好的斑點和不良的行業紀錄。優秀之三:它有一個經驗豐富、思維清晰,執行力強的管理團隊,有戰略的前瞻性,堅韌不拔。雖然18年中經歷過很多次經濟波動、宏觀調控、金融危機,但中聯始終保持高速增長,沒有影響企業的發展速度。這是一個優秀的團隊,身經百戰,經驗豐富。到現在為止幾乎可稱是百戰百勝。優秀之四:它發展速度最快。持續增長,18年來中聯的復合增長率超過60%。尤其是2005年成功改制后,營業收入更是每年增長70%以上,利潤增長也在年均50%以上。優秀之五,給投資者回報豐厚。不斷參與增發、發行的投資者沒虧過錢。上市十年間,每股增值33倍,銷售收入增長翻了200多倍,利潤增長也有近100倍!
短短十年間,中聯重新已長大成為一頭巨象,更可貴的是,這頭大象跳出更為輕盈的舞步,在經歷近五年的高速發展之后依然毫無倦怠之意,激越地準備迎接自己的“高鐵時代”。2010年上半年,中聯重科在A股市場完成了定向增發,最終募集到54.79億元。募資投向的11個項目,既有優勢產品起重機、混凝土機械的升級,也有新增產品地下施工設備、挖掘機項目的開發、社會應急救援系統關鍵裝備產業化以及全球融資租賃體系項目等,保守估計,所投資的項目都將使得中聯重科的業績翻番。
但對中聯重科來說,未來黃金十年似已勝券在握,她的目光已經投向十年后的未來。董事長詹純新認為,即使擁有上千億的銷售額,如果市場只在中國也不是一個全球性企業,如果只是生產低端產品也不是一個具有全球競爭力的公司。在他的藍圖里,中聯重科是一家總部位于中國的世界性企業,他要在長沙這個內陸城市打造出一個國際化工程機械產業集群。
2010年,就在定向增發獲批之后不久,中聯重科再制造中心也順利獲工業和信息化部批準。通過長達半年的層層考核與專家論證,繼汽車零部件再制造企業試點之后,中聯重科融資租賃公司再制造中心憑借起步較早并已經形成了初步業務模式和一定產品規模等諸多方面的優勢,順利通過審查,與卡特彼勒等7家國際國內知名企業一道被國家列為工程機械再制造首批試點企業。這無疑又為中聯重科增添了新的利潤增長點。
中聯重科高層團隊在向全球投資者推銷
12月23日,中聯重科在香港H股市場成功上市,開創全球機械行業最大融資,再融資150億港元。完成A股定向增發不到半年,為何又接踵啟動H股上市計劃?按照招股說明書的解釋是“主要用于拓展公司的國際化業務,建設和完善公司的境內外營銷網絡及服務體系和支持體系,以加快推進公司全球化戰略的實施進程等數個方向”。
詹純新在回答投資者的質疑時也顯示他的戰略遠見。在深入分析全球工程機械行業競爭格局以及中國制造的發展機遇后他認為,雖然中國在未來十年中由于城鎮化和經濟高增長等因素還會保持繁榮,工程機械面臨巨大的市場空間和發展機遇,但要實現投資者寄望企業達到的預期發展目標,僅僅依賴國內市場顯然存在風險,惟有進入國際市場,特別是歐美發達國家才能增加企業持續高增長的勝算。
這個在行業做了30多年,從技術員做到教授級高工,做到長沙建機院的院長,中聯重科的創始人,顯然擁有深厚的行業積累和深邃的產業洞察。詹純新對日本同行小松的發展軌跡進行了深入研究發現,1965年日本的城市化率為47%左右,1990年為62%左右,這20多年是小松成長最快的時候。從1990年到2002年,隨著城市化趨緩,小松的發展步伐慢了下來,直到2002年以后,小松成功開辟了國際化道路,才開始了新一輪的發展。由是,他得出結論:中國目前的城市化率和日本1965年時的水平差不多,工程機械行業還有相當長的高增長期,但“如果我們能提前考慮國際化的問題,提早布局,那么就會發展得更加持久”。
此言一出令人聳然動容。這個儒雅的、更像個學者的企業家絕對不是在紙上談兵、癡人說夢,與很多中國頂級企業仍然過度依賴中國市場,逡巡不敢踏出國門相比,中聯重科已經排好兵陣,蓄勢待發,甚至開始為十多年后的未來未雨綢繆。
友情提醒 |
本信息真實性未經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證實,僅供您參考。未經許可,請勿轉載。已經本網授權使用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 |
特別注意 |
本網部分文章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行業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本網論壇上發表言論者,文責自負,本網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論壇的言論不代表本網觀點。本網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請與原作者聯系,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權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15日內進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