瀝青水泥砂漿車鑄高鐵傳奇
2008年8月1日,隨著一聲汽笛的鳴響,火車徐徐啟動,我國第一條高速鐵路京津城際鐵路開通運營,開啟了中國真正的高鐵時代。
這天,人們奔走相告著350公里時速的神話,用“嗖”的一聲形容著中國史無前例的高鐵速度,中國鐵道部為之歡欣。這一天,對三一人來說也有著特殊的意義。研制三一微泡瀝青水泥砂漿車的專家們無限自豪和欣慰,這臺世界首創的產品,填補了中國高鐵板式無砟軌道施工的空白,為京津城際的開通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臨危受命
高速鐵路板式無砟軌道由軌道板、瀝青水泥砂漿、混凝土底座、鋼軌扣件等主要部分組成,其中,填充于軌道板與混凝土底座之間的瀝青水泥砂漿起著支撐軌道板、緩沖高速列車荷載與減震的作用,是“毫米級”高速鐵路軌道系統精度和使用壽命的保證,更是時速350km/h以上超高速鐵路成敗的關鍵。
日本、德國等發達國家曾針對高鐵施工開展了大量研究,但仍處于早期技術發展階段。由于性能指標要求高、制備技術難度大,瀝青水泥砂漿的制灌漿技術與裝備一直是制約高速鐵路板式無砟軌道發展的瓶頸。
京津城際鐵路設計之初,鐵道部便表示,將使用國產設備進行板式無砟軌道施工。當時,國內高鐵施工技術還處于空白狀態,技術主要掌握在德國和日本手中。購買德國博格公司的砂漿車產品,價格十分昂貴,并且可能受到限制。中標該項目的中鐵集團首先想到了三一,合作多年,他們認為三一有能力研發該產品。
時任三一攪拌設備研究院院長的黃向陽接受該項目時,有人并不贊成,短時間內研制出如此高端的產品,不是件容易的事。然而,容不得大家多想,陌生的領域,千頭萬緒的工作就壓了過來。
據參與研發的人員回憶,作為京津城際鐵路的監理方,德國博格公司列出了一張長長的單子,指標參數多達160項,要求中方開發的產品必須完全滿足以上參數,才可參與施工。
埋頭干了2個多月,之后光實驗檢測又做了3個多月,針對博格公司的目標參數,三一不斷改進。最終通過大量自主發明與創新,解決了影響高鐵砂漿應用的世界性技術難題。
卓越性能令世界側目
2006年,世界首臺微泡瀝青水泥砂漿車在三一下線,目前已擁有82項專利技術。在性能上,三一產品絲毫不輸給博格公司,甚至在某些性能上有所超越。現場觀摩三一瀝青水泥砂漿車施工后,博格公司專家更是表達了放棄自身產品,轉而購買三一產品的愿望。
記者了解到,該設備解決了CRTSⅡ型軌道板砂漿含氣量大的世界性施工難題,在5-40攝氏度的施工環境下,該設備只有極少量氣泡,它的全工況、自動調平精度可達到±0.5°;抗震計量技術方面,國外動態計量誤差在30克左右,三一則將誤差控制在5克以內;另外其世界首創多配方支持技術,可用來灌注日本、德國、中國的軌道板,只需輕輕一按鍵,便可實現無縫切換。
可以說,該產品滿足了我國時速350km/h以上高速鐵路大規模建設的迫切需要,為我國在高鐵板式無砟軌道施工裝備及技術領域世界領先地位的確立,奠定了基礎。
2009年,鐵道部為三一頒發高鐵施工“綠色通行證”,三一還負責起草瀝青水泥砂漿車行業標準。讓黃院長得意的是,他現在儼然成了一張名片,走進各大高鐵施工的招標現場,項目基本上花落三一。
科技,讓生活更美好
繼京津城際高鐵開通運營之后,2009年12月26日,世界上一次建成運營里程最長的時速350公里高鐵——武廣高鐵開通運營;2010年,時速350公里的鄭西、滬寧、滬杭高鐵建成通車,投入運營,京滬高鐵最高運營時速達到380公里,把世界高鐵運營速度提升到新的水平。
這些高鐵項目中,無不有著三一的身影。截至目前,三一瀝青水泥砂漿車投放市場200余臺,參與12條高鐵客運專線建設,市場占有率高達65%。
一條條高速鐵路的開通,使城市與城市之間,進入了前所未有的“分鐘”時代,北京到天津只需30分鐘……人與人之間的空間距離被縮小,交流更加快速與便捷。
今日,我國高速鐵路營業里程已經達到8358公里, “十二五”期間將建成1.6448萬公里高鐵,高鐵施工產品有著廣闊的前景。三一在高鐵施工技術上不斷取得突破,世界首創高鐵干混砂漿攪拌站、瀝青水泥砂漿原材料制備、運輸、砂漿生產及現場灌注的板式無砟軌道成套施工技術,陸續在三一出現。
“品質改變世界。科技,讓生活更美好。”這是三一人的愿望。
創新看點
● 世界首創微泡砂漿生產技術及工藝,成功解決困擾CRTSⅡ型軌道板砂漿含氣量大的世界性施工難題。
● 世界首創車輛自動快速調平技術,無需人工干預精度即可達到±0.5°,可全工況快速、準確調平。
● 世界首創高精度抗震計量技術,動態計量誤差≤±5g。
● 世界首創抗震二次計量技術,動態計量誤差≤±1%。
● 世界首創多配方支持技術,配方轉換迅速、快捷,各種生產模式可實現“一鍵式”無縫切換。
● 單批次最大制漿量已達800L,一塊軌道板的制漿、灌板一氣呵成,效率超出國外一倍。
友情提醒 |
本信息真實性未經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證實,僅供您參考。未經許可,請勿轉載。已經本網授權使用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 |
特別注意 |
本網部分文章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行業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本網論壇上發表言論者,文責自負,本網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論壇的言論不代表本網觀點。本網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請與原作者聯系,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權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15日內進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