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消息表明,徐工集團目前正通過旗下上市公司徐工機械在歐洲收購兩家零部件制造商,此次收購計劃可望在7月份完成。業內人士稱,徐工集團此次并購的兩家歐洲企業在高端液壓件制造領域擁有核心技術,而這恰恰是國內企業所缺乏的。在關鍵零部件的核心技術方面,通過自主研發形成產業化的速度太慢,而在國外企業不景氣的情況下進行并購,會是一種更快的途徑。
長期以來,在高壓大流量液壓裝置方面,國內零部件企業的產品還難以滿足主機企業的配套要求,這使得進口成為惟一的選擇,特別是在挖掘機產品上。但價格昂貴,以至于“吃掉工程機械行業70%利潤”的現實以及長期受制于人的被動局面,顯然不能為那些呈強勁上升勢頭的中國工程機械龍頭企業所接受。從這個意義上說,徐工此次出手,應該只是中國工程機械企業實施海外收購的一個階段性成果。
曾經,德國力士樂公司給中國企業的供貨周期是88周。這就意味著,中國企業需要提前一年半時間決定自己液壓產品的采購量。可以想像,由于市場的不確定性,這樣的合同包含著很大的風險。但當全球經濟受金融危機的強烈沖擊,市場需求嚴重萎縮時,力士樂公司卻要求中國企業在四個月內必須提貨,逾期不提,定金不退;可當產品供應出現缺口時,對于交貨延期,補償數額也由它自己說了算。這些條款對買方的不利顯而易見。但這就是“壟斷性產品”所具有的力量。要知道,力士樂在全球液壓產品每年的銷售規模,超過了中國整個液壓行業的年總產值。被逼無奈的國內企業只能轉而求其次,于是,日本川崎公司得到了絕佳的市場機遇。但受市場脈沖式的波動影響,每到需求旺盛期,川崎總是會優先滿足本土主機制造商的配套需求,國內企業仍是備感壓力。韓國液壓件企業也是如此,其裝置同樣供不應求。真不知下一個幸運兒該是誰。如此,中國挖掘機的生產能否運轉自如,豈不是全由國外液壓供應商進行著實際調控?
事實上,不止是中國工程機械行業,在裝備制造業的許多領域,核心部件制造能力的缺失普遍存在,只是程度不同而已。比如,機床行業中的高檔數控系統和關鍵功能部件;風電行業中的主軸、高規格軸承和齒輪箱;核電領域核心部位的泵、閥;而在重大工程自動化控制系統和關鍵精密測試儀器的高端領域,國內產品幾無立錐之地。這就是中國制造業盡管常常被視為正在崛起的競爭對手,但其全球競爭力主要來自于創新之外其他因素的原因所在。
可見,在裝備制造業,特別是高端裝備制造業,只有具備核心制造能力,才能得到相應的技術附加值,才能體現出高端化的高收益,才能逐步集聚真正的競爭優勢,進而成為受尊重的全球市場競爭者。
都是“荷蘭病”惹的禍?
中國經濟患上了“荷蘭病”是目前歐美一些經濟學家所持有的觀點。“荷蘭病”(theDutchdisease)是指一國特別是指中小國家經濟的某一初級產品部門異常繁榮而導致其他部門衰落的現象。如果客觀、深入地觀察目前中國產業經濟結構,特別是制造業現狀的話,就不難發現,中國產業經濟的確在一定程度上表現出了“荷蘭病”的癥狀。的確,長期依賴勞動力以及外資的投入,造就了中國經濟增長的奇跡,出口劇增,國際收支出現大量順差,經濟顯現出繁榮景象。目前,中國的外匯儲備已高達三萬億美元,為全球之最。
友情提醒 |
本信息真實性未經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證實,僅供您參考。未經許可,請勿轉載。已經本網授權使用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 |
特別注意 |
本網部分文章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行業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本網論壇上發表言論者,文責自負,本網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論壇的言論不代表本網觀點。本網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請與原作者聯系,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權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15日內進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