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還有相當多的國有企業仍然無法成為獨立的投資主體,投資約束與風險收益不對稱,責權不明晰,缺乏科學的決策體制和發展戰略,投資決策的主觀隨意性很大。
另一方面,當前工程機械行業的整體效益還比較低,主要原因是產品技術含量低,技術密集的產品與用戶要求差距較大,而高附加值的大型成套設備以及工程裝備的核心制造能力不足,無形中給行業增加了更多的壓力。因此,在繼續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同時,通過體制作用調整產業的組織結構,以制度建設激發企業的自主創新的熱情和積極性是十分必要的。
分析人士指出,從目前產業的競爭態勢來看,實現產業的轉型升級是必須完成的任務。因為,制約工程機械行業長期高速發展的因素,已逐步從投資拉動向先進制造轉移。對于企業而言,出路只有兩個:一是繼續“山寨”,在知識產權糾紛中將市場份額做到極致;二是超越“山寨”,提升自身的核心能力和國際聲譽。
應該看到,與裝備制造業其他產業不同,在中國工程機械行業,以三一重工、中聯重科為代表的一批企業對整個產業正發揮著重要的引領和推動作用。這或許是工程機械行業成為“中國裝備制造業中水平最高、核心能力最強的代表”的重要原因。
以擁有全球最長臂架泵車生產能力而聞名的三一重工,在自主技術創新能力上所做的努力值得肯定。國內首臺打破國外壟斷的千噸級全地面起重機,世界首臺微泡瀝青水泥砂漿車等產品都是出自其手。目前,三一重工擁有一個5000多人的研發團隊,為中國工程機械行業之最。此外,三一重工在全球范圍內設立了23個研究院、138個產品研究所,建立了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國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據三一重工相關人士介紹:“三一重工每年將銷售收入的5%~7%投入研發,著力建設創新型企業,將研發創新能力作為一項核心競爭力培育?!?/P>
在CIDEG的一項研究課題中曾有這樣一段評論:“在一些成功趕超的東亞經濟中,政府普遍積極參與創新活動,但這些成功沒有一個是依靠國有企業取得的。恰恰相反,只是由于那些渴望沖擊技術前沿的私營企業的集體行動才成為可能?!奔偃绮粠姷赜^察和評估中國裝備制造領域各行業的國際競爭能力,很容易發現,當主要技術資源特別是公共技術資源多由國有企業控制時,行業的競爭力一定是相對薄弱的。從這個意義上說,中國工程機械實現追趕甚至超越應該是更值得期待的。
友情提醒 |
本信息真實性未經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證實,僅供您參考。未經許可,請勿轉載。已經本網授權使用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 |
特別注意 |
本網部分文章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行業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本網論壇上發表言論者,文責自負,本網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論壇的言論不代表本網觀點。本網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請與原作者聯系,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權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15日內進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