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方因素制衡下半年工程機械市場發展,對于工程機械企業來講,保障房項目是確保房地產市場穩定的重要因素所在,由于市場需求量仍將有所保證,房地產仍然可以成為行業發展的有力支撐,同時保障房制衡下半年工程機械市場發展。
五方因素制衡下半年工程機械市場其中有1、保障房:厚望不容辜負。2、鐵路:在質疑聲中一路向前。3、軌道交通:只是剛進入春天。4、出口:機遇如何把握是關鍵。5、水利:不是盛宴,但也可餐。
保障房:厚望不容辜負
在因限購政策導致的商品房市場低迷的情況下,保障房建設被許多工程機械企業寄予了厚望DD畢竟房地產市場是工程機械產品的主戰場之一,占據每年產品銷售的30%左右。保障房項目建設投資所帶來的經濟增長效應是顯而易見的,一項研究報告指出,保障房建設預計將拉動房地產投資增長約10%左右。
然而,2011年上半年,保障房項目一度受到質疑。由于回報率的問題,許多城市并不情愿將發展目標定位在保障房項目上,特別是公租房,利潤低、資金回籠慢,是企業參與熱情相對較低的項目。與保障房項目形成對比的是,經濟適用房的風險低,資金回籠快,受到企業青睞。
這個現象正在逐漸得到改變,5月底,開工率僅為30%;6月底,數據上升到56.6%;7月底,絕大多數地區的開工率超過70%,部分省市的開工率甚至已經達到或超過100%,超出了既定指標。在上半年的質疑聲中,一度被認為是根本不可能完成的2011年11月底之前1 000萬套保障房全部開工建設的任務眼看有望提前完成。這將極大彌補商品房開工不足的影響,如果按照目前的增長速度,第3季度尤為值得期待。
上半年,大家所擔心的最重要的一個因素,無非就是資金問題。房地產行業與資金的關系最為顯著,如果資金不到位,項目根本無法順利開工;但是事實上,并非全部資金,只要啟動資金到位,其推進速度就會很快。塔機、混凝土設備、土石方機械、樁工機械等產品都將同步得到拉動。
2011年1 000萬套保障房建設所需投資大約在1.3萬億到1.4萬億元之間,其中5 000多億元資金將由中央及各地政府部門負責籌集。雖然2011年中央財政的補助已經超過千億元,但其余4 000多億元資金仍將主要依靠地方政府籌集。這對于大部分二三線城市而言,壓力不可小覷。
一方面,自2010年房地產宏觀調控以來,部分房地產開發商轉戰二三線城市,使得當地土地出讓收入和房價節節攀升。而二三線城市如若出臺限購政策,將導致對土地財政依賴度極高的地方政府收入大幅縮水。即使拿出足夠的資金用于2011年的保障房建設,其延續性也難以保證,久而久之,這必將成為地方財政支出的一個重要問題。
事實上,政府應當扮演好引導者的角色,并不應當成為投資的主體。如何突破原有體制,使民間資源的進入及退出機制更加靈活,是保障房項目進程中最具探討性的話題之一。目前,一些地方政府與企業采取共建保障房的模式,主要方式有“建設DD移交”模式、代建模式和配建模式。其中“商品房配建保障房”的模式最受企業青睞。
對于工程機械企業來講,保障房項目是確保房地產市場穩定的重要因素所在,雖然從一定程度上,由于資金配置將更加講求效果,這會使得臺班費的增長空間大大減小,對產品的施工效率、節能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由于市場需求量仍將有所保證,房地產仍然可以成為行業發展的有力支撐,同時保障房制衡下半年工程機械市場發展。
鐵路:在質疑聲中一路向前
鐵路建設因其投資規模大,建設周期長、涉及范圍廣向來是工程機械企業、施工企業熱力追捧的對象。鐵路建設不但能夠有效地帶動鋼鐵、水泥、機械等相關設備的市場需求,還直接帶動了混凝土機械、土方機械、樁工機械以及路面機械等設備的市場需求。往往在諸多相關企業的眼中,誰搭上了鐵路建設的這列快車,誰就能幾年吃喝不愁。
但2011年對于中國鐵路來說卻成了“多事之秋”,先是原鐵道部部長劉志軍因涉嫌違紀,被中央革職查辦。新部長繼任后,鐵道部將2011年投資規模定在7 455億元,其中基本建設投資規模6 000億元,比年初確定的7 000億元基建投資規模縮減了1 000億元。雖然縮減了整整1 000億元的投資,但在眾多的企業參與者看來鐵路建設仍會保持較快的發展勢頭。屋漏偏逢連夜雨,“7.23”甬溫線特大鐵路交通事故又將鐵道部、中國鐵路建設等一系列相關事物都推到了社會輿論的風口浪尖,甚至引發了國內外對中國鐵路建設是否發展過快的討論。
作為與鐵路建設施工息息相關的設備供應商,各大工程機械生產企業恐怕是最不愿意中國鐵路建設減速的。面對2011年行業市場的風云突變,鐵路建設、保障房建設和水利建設是拉動市場繼續前行的三駕馬車,任何一方的缺失所帶來的損失都是巨大的。
友情提醒 |
本信息真實性未經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證實,僅供您參考。未經許可,請勿轉載。已經本網授權使用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 |
特別注意 |
本網部分文章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行業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本網論壇上發表言論者,文責自負,本網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論壇的言論不代表本網觀點。本網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請與原作者聯系,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權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15日內進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