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公眾認知度有待提高外,金融租賃業的另一大發展束縛,與資金來源息息相關。
按照2007年頒布的《金融租賃公司管理辦法》,金融租賃行業的資本充足率不得低于8%,除了資本金外,資金融通渠道還包括吸收非銀行股東1年期(含)以上定期存款、接受承租人的租賃保證金、向銀行轉讓應收租賃款、發行金融債券、同業拆借、金融機構借款、境外外匯借款等。
而隨著遠東租賃、渤海租賃等租賃公司的上市,資產證券化、上市等融資渠道近來也成為行業熱門討論的話題。
看似選擇眾多,實踐推進中仍然碰到了種種障礙。
民生金融租賃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民生金融租賃”)常務副總裁王蓉接受采訪時認為,目前行業資金來源主要來自銀行,渠道單一,而且信貸調控后,無論融資規模和成本都受到了影響。
“我們希望融資渠道和產品能夠更加多元化、多樣化,比如國內除了銀行外,還能發掘保險、信托、基金等渠道,而國外則希望能發行美元或人民幣債等。”她說。
銀行主渠道
據了解,并不是每家金融租賃公司都能自如運用多種融資方式,如發行金融債、外匯借款等。最常用的仍是諸如同業拆借、向金融機構借款等傳統的融資方式。
不過,這兩種最常見的融資方式隨后也碰到了難題。
關于向金融機構借款,2007年的管理辦法并未明文禁止金融租賃公司向母行借款,但2008年初信貸調控時,監管部門曾經窗口指導,不建議銀行系金融租賃公司向母行借款。
“銀監會當時是防止銀行通過租賃渠道放大信貸規模,不過向其他銀行借款,明顯會加大成本。”上海一家金融租賃公司的人士介紹。
目前行業的做法多是銀行間達成默契,比如A銀行控股的租賃公司向B銀行借款,B銀行控股的租賃公司則向A銀行借款等。
另外,金融租賃公司向銀行借款,還存在風險資產重復計算的問題。王蓉指出,銀行給租賃借款時,要納入商業銀行風險資產核算,而租賃公司利用借款開展租賃業務時,也要計入租賃公司的風險資產,兩道核算推高了租賃公司和企業的融資成本。
曾有租賃公司向監管層反映風險資產重復核算的問題,不過目前并沒有明確的解決辦法。
而同業拆借只能作為短期渠道。根據中國人民銀行頒布的《同業拆借管理辦法》,金融租賃公司拆入資金的最長期限為3個月。在融資租賃項目期限一般長達3年至5年的情況下,金融租賃公司面臨的則是資金期限錯配和流動性管理的難題。
“特別是銀行間市場流動性緊張的時候,拆借成本也在上升,對租賃公司利潤也有壓力。”前述租賃人士介紹。
渠道擴大
2009年,信貸環境寬松,金融租賃公司金融債等渠道得到擴充。
當年8月31日,央行和銀監會聯合發布14號公告,允許符合條件的金融租賃公司和汽車金融公司發行金融債券,并明確規定了申請發行金融債券的具體條件。
公告規定的主要條件有:最低注冊資本不低于5億及發行后最低資本充足率不低于8%;資產質量良好,最近1年不良資產率低于行業平均水平,資產損失準備計提充足;無到期不能支付債務;凈資產不低于行業平均水平;經營狀況良好,最近3年連續盈利,最近1年利潤率不低于行業平均水平,且有穩定的盈利預期;最近3年平均可分配利潤足以支付所發行金融債券1年的利息。
對于商業銀行設立的金融租賃公司,公告規定資質良好但成立不滿3年的,應由具有擔保能力的擔保人提供擔保。
2010年6月,華融租賃完成了金融租賃行業的首單金融債券發行工作,發行規模10億元,3年期和5年期各5億元,緊接著9月份交銀租賃也成功發行了3年期20億元規模的金融債券,開辟了銀行系金融租賃公司發債融資的新渠道。
通過發行金融債券獲取中長期資金,能有效改善租賃公司的資產負債期限錯配問題,但是隨著之后信貸調控收緊,這一融資渠道也受到了影響。包括民生金融租賃、工銀租賃在內,都向監管部門遞交了金融債申請計劃,但至今仍未有第三單金融租賃行業的金融債面世。
另外,金融租賃公司的外匯融資也同樣遇到了瓶頸。
以外匯需求最大的飛機、船舶租賃項目為例。自銀監會《關于金融租賃公司在境內保稅地區設立項目公司開展融資租賃業務有關問題的通知》實施以來,多家金融租賃公司通過在天津、上海、北京等國內保稅地區設立SPV項目公司的方式開展飛機、船舶等資產的租賃業務,以實現風險隔離等目的。
2010年3月31日,民生金融租賃在天津東疆保稅區注冊了第一家項目公司,首架以SPV租賃模式完成的公務機“民生001號”在天津濱海國際機場首航,宣布了我國租賃行業第一家單一項目公司的成立。之后的2010年6月,交銀租賃和招銀租賃也在上海綜合保稅區注冊了6家SPV項目公司。
SPV境外購買飛機,一般需要大量美元融資,國內美元長期緊張,融資成本較高,而境外借低成本美元則涉及到金融機構外債額度審批問題。目前相關部委并未給金融租賃行業明確的外債額度,這成為困擾SPV境外融資的最大問題。
王蓉認為,可以探討金融租賃行業海外發行人民幣債或者美元債的方式,解決金融租賃公司這方面的融資難題。
友情提醒 |
本信息真實性未經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證實,僅供您參考。未經許可,請勿轉載。已經本網授權使用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 |
特別注意 |
本網部分文章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行業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本網論壇上發表言論者,文責自負,本網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論壇的言論不代表本網觀點。本網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請與原作者聯系,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權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15日內進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