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歐開始向實體經濟回歸;發達國家走向長期財政緊縮之路;西方“去福利化”傾向開始顯現;債務問題的解決倒逼一體化進程;新興經濟體面臨發展模式轉型之痛;新的國際貨幣體系加速形成;資本主義制度和模式改革進入關鍵期。
國際金融危機和美歐主權債務困境,凸顯了西方國家正在經歷資本主義制度誕生以來新的瓶頸期,深層次的經濟結構性問題制約著當前世界經濟的發展。
今春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的主題是“大轉型:塑造新模式”,表明論壇已充分認識到目前全球各領域存在的深層次結構性問題,必須進行全面深入的變革。
如何在變革中找到新的模式、新的治理機制,是全球面臨的共同任務。
美歐開始向實體經濟回歸
經過多年的“去工業化”,西方國家基本已步入后工業化社會,服務業穩居主導地位;長期以來重消費、輕生產的經濟發展方式導致產業空心化現象嚴重;全球化又使跨國公司全球生產布局、產業向外包方向發展,空心化現象進一步加劇。20世紀中后期開始,伴隨虛擬經濟的逐年膨脹,美國的制造業逐漸萎縮。1980年到2009年,美國制造業增加值占GDP比重從21.1%降到12.6%,制造業就業人數占就業總人數比重從21.6%降到9.1%。
歐洲金融服務業近半個世紀以來快速發展,大量制造業外遷也導致實體經濟“空心化”,歐盟大部分成員國存在“去工業化”現象,西班牙、法國、英國、比利時等國尤為嚴重。“去工業化”不僅削弱了制造業的國際競爭力,也對國內就業產生了很大的消極影響。1996~2007年,歐洲失去了280萬個就業崗位。西方國家長期失業現象越來越突出,美聯儲主席伯南克將美面臨的長期失業形容為國家危機。丹麥首相施密特在達沃斯論壇上表示,即便是“宇宙總統”,第一任務仍然是為年輕人提供工作機會。
西方再次意識到發展實體經濟的必要性,把重歸實體經濟、推進“再工業化”戰略提上產業結構調整的議事日程。2009年11月2日,美國總統奧巴馬發表聲明指出,美國經濟要轉向可持續的增長模式,即出口推動型增長和制造業增長,發出了向實體經濟回歸的信號,“再工業化”已成為美國重塑競爭優勢的重要戰略。歐盟委員會提出了歐盟工業政策的方向與目標,其重點是促進創新,提升“再工業化”進程。
然而,經過多年全球化的發展,外遷工業整體回歸已不可能,勞動力成本畸高,便捷的零部件、高效的供應鏈管理和產業集群效益,都表明全球化發展已不可逆;只有在激烈的競爭中,尋找新的突破點和搶占制高點,才是全球競爭力取勝的王道,也才有機會創造出更多的就業機會,彌補發達國家的就業“黑洞”。
因此,再工業化是再造一個新的實體,是以新能源、新材料為代表的低碳經濟形態的崛起;是在繼續強化傳統產業既有優勢的同時,努力在新興技術產業的角逐中搶占制高點。在全球化大潮已不可逆、國際競爭日趨激烈的背景下,西方“再工業化”戰略的實施任重道遠。
發達國家走向長期財政緊縮之路
長期以來,發達國家過度依賴借貸,重消費、輕生產的經濟發展方式,以及金融危機以來各國政府的大規模救助行動,導致發達國家債務不堪重負。據IMF的數據,2010年底,美、日、英、加拿大和歐元區主要國家的政府債務占GDP的比例平均達到109%。發達國家債臺高筑,對經濟增長形成制約,國家信用每況愈下,債務危機頻頻爆發,財政緊縮勢在必行。
但是,在經濟不景氣的背景下,這面臨著來自經濟增長方面的巨大壓力:財政緊縮的緊迫性與促增長的急切性相互矛盾。發達經濟體面臨確保短期經濟增長和長期財政整頓的雙重任務,如何在不引發再次衰退的前提下,減少債務總額,是擺在各國決策者面前的難題。財政緊縮導致西方社會黨爭激烈,經濟復蘇亦受制約。民主議會制度,一向是西方國家對不同制度國家兜售其價值觀的核心內容,但西方的財政窘境導致各黨派在財政領域的角力更加激烈,都在爭取將有限的財力運用于自身代表的利益集團,成為影響政府財政工具正常使用的羈絆,這在美國國會爭奪財政預算方面表現十分明顯。財政預算上的政治僵局,影響著投資者和消費者的信心,對美國經濟復蘇形成掣肘。
西方“去福利化”傾向開始顯現
二戰以來,西方國家建立的“從搖籃到墳墓”的高福利制度一度是全球向往的樣板,但在主權債務危機陰影的籠罩下,失去了其誘人的色彩。高福利帶來的高勞動力成本,使這些國家在激烈的國際貿易競爭中削弱了競爭力,貿易逆差積聚。為彌補貿易赤字,被迫走向市場融資,財政主權被市場所控制。高福利制度被視為歐債危機的推手。
歐洲國家幾乎全覆蓋的免費醫療、福利支出平均占政府總支出的50%左右。優厚的失業救濟在某種程度上加重了失業現象,在不少國家,失業兩年后還可以領取相當于失業前工資的80%,失業救濟成了社會福利開支中的最大項目。
西方國家已普遍邁入人口老齡化,2010年日本、歐洲和美國65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分別為22.7%、16.5%和13.1%,遠遠超出了7%的老齡化社會警戒線。歐洲國家的養老金支出已占這些國家財政總支出的25%~30%。
健康的福利制度不僅要幫助弱勢群體渡過生活、就業等難關,促進收入再次分配的公平性,而且還應抵制不勞而獲的道德風險,促進競爭和社會生產力的提高。在財政負擔的重壓下,歐洲國家“去福利化”傾向開始顯現,個別國家開始提高退休年齡,減少養老金支出,但遭遇民眾的強烈反彈,歐洲社會矛盾激化;“去福利化”阻力重重。
友情提醒 |
本信息真實性未經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證實,僅供您參考。未經許可,請勿轉載。已經本網授權使用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 |
特別注意 |
本網部分文章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行業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本網論壇上發表言論者,文責自負,本網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論壇的言論不代表本網觀點。本網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請與原作者聯系,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權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15日內進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