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家制造工廠、3個在建新工廠、4個研發中心(其中無錫總部為全球第二大)、3個物流和零部件中心,超過15000名員工——這是全球機械設備行業老大卡特彼勒現今在中國市場的布局規模。
2012年3月21日,在徐州面對外界對自身在中國經濟增速放緩之勢下逆勢擴張產能提出的種種質疑時,卡特彼勒CEO歐博赫曼堅定地強調:“我們相信,現在宣布的一系列產能擴張將使卡特彼勒在2015年真正獲得中國市場的領先地位?!?/P>
一方面大力擴張產能,另一方面放出“豪言壯語”,卡特彼勒在中國,正在圖謀什么?
對于大多數中國工程機械企業而言,2008年那場世界金融危機似乎已經過去很久了,然而對卡特彼勒而言,那時的傷疤卻仍在。傷疤雖然不會疼,卻會提醒你曾經發生的事情。事實上,或許正是這些傷疤,構成了卡特彼勒在此后對中國市場 “心無旁篤、專心擴張”的最初動力。
有關這塊傷疤的由頭,需要從2008年那場規模宏大的全球金融危機說起。
“折戟”金融危機
正所謂潮水退去,才知道誰在裸泳。2009年的卡特彼勒公司,正處在這種尷尬之下。
在連續作為全球工程機械領域最具領先優勢的企業多年后,卡特彼勒驚奇的發現,一旦當其傳統的成熟市場(北美及歐洲)強烈下滑時,其在世界其他地區的業務力量顯然并不足以幫助它走出泥潭。
事實是,起源于2008年冬天的世界金融危機就像一顆深藏在暗處的定時炸彈,其以摧枯拉朽之勢席卷全球,不但推倒了著名的雷曼兄弟,也粉碎了時任卡特彼勒CEO歐文斯不到一年前的“豪邁”宣言:
在2007年的《致股東的信》中,時任卡特彼勒CEO的歐文斯曾這樣自豪的寫道:“如果有那么一年印證了卡特彼勒全球業務模式的整體實力,那就是2007年,我堅信卡特在任何行業的任何公司中都已占據了穩固的競爭地位,取得了全球性的勝利?!蹦┝?,歐文斯還不忘來一把美式幽默:“這一宣言比較張揚,但對此我從未如此自信過,我們擁有明確的戰略、出色的全球生產基地以及完整的業務模式?!?/P>
歐文斯之所以如此自信的理由在于,伴隨自2003年以來全球經濟的整體持續繁榮,世界機械設備市場持續上升(以工程機械市場為例,其主要產品銷售越過100萬臺大關,銷售額達到1645億美元,相比較1999年整整翻了一番)。在這種大背景下,彼時已經是機械設備行業全球領頭羊的卡特彼勒公司,亦成功地到達其歷史巔峰時期:這一年,卡特彼勒三大板塊業務(工程機械、能源和動力系統、礦山設備)總共取得接近450億美元的創紀錄總收入。
究其成功的緣由,過去數十年,正是考慮到偏居北美市場可能帶來的收入波動風險,卡特彼勒開始有目的地構建其全球性生產基地,并拓展產品和綜合服務的范圍。而至少一直到2007年年底,乍看起來,卡特彼勒布局全球的戰略顯然已經奏效。
但事實果真如此嗎?答案是NO!
僅僅一年后,歐文斯不得不在卡特彼勒2008年年報中寫下:“前三個季度延續了2004年以來的繁榮,到了第四季度,情況突然發生了轉變。坦率的說,在我服務卡特彼勒的35年中,從來沒有哪一年有這么多因素發生如此顯著、迅速的變化。”
糟糕的情況從2008年冬天一直延續到了2009年。2009年4月21日,卡特彼勒發布其第一季度財報:以1.12億美元的虧損結束了其連續5年不斷刷新紀錄的瘋狂增長。而這實際上也是卡特彼勒在長達17年連續盈利后的首次虧損。
不僅如此,更為不利的是卡特彼勒還發現,其一直給予厚望的以中國為代表的新興市場此刻正在出現一些“變化”:
以工程機械市場重要產品之一的挖掘機為例,統計數據顯示,2009年前三個月,中國的挖掘機市場出現明顯的“中進外退”:卡特彼勒下降11.6%,現代下降40%,小松、斗山也都出現不同程度的下滑;而與此同時,柳工、三一等中資企業的市場份額迅速攀升,其中三一的增幅高達119.3%。
當然,變化不僅僅停留在個別的產品領域,事實上2008年年底的時候,同樣經過四五年的高速成長后,中國市場的領頭羊企業徐工,其規模已經突破400億元,而緊隨其后的三一、中聯也均強勢沖破百億元,柳工則幾近百億元。比這幾個數字更為讓卡特彼勒不安的是,2008年的金融危機,對上述幾家中國企業影響其實并不大,與此同時,中國政府為應對金融危機而推出的“四萬億”投資,則更使得中國這個原本增速已經快到企業壓根來不及布局產能的新興市場,進入到新一輪爆發性增長之中。
熟悉發生在中國2004年前后 “外資收購潮”的人想必都應該還記得,彼時,日益重視并迫切渴望在中國這樣一個急劇增長的市場取得成功的卡特彼勒,很希望借助收購快速推進其在中國的業務。據當時消息稱,諸如徐工、廈工、柳工等龍頭企業均在卡特彼勒意欲收購的大名單之上。那個時候,除了徐工一家收入剛過百億外,其余幾家都僅僅不過數十億規模,然而到了2009年再看,真可謂是“三年河東、三年河西?!?/P>
綜合這幾點不難看出,進入2009年以后,雖然卡特彼勒仍舊是全球老大,但其在戰略上并不絕對安全:其一,卡特彼勒在中國這個增速快、規模日益擴大的市場并不具備領先優勢;其二,中國本土正在成長起來一批卡特彼勒在未來的強勁對手!在2009年,這些顯然成為擺在卡特彼勒高層面前,不得不面對的重要問題。
然而此時,公眾包括一些業界人士對于卡特彼勒在危機中關注最多的,大都是其“果斷在全球范圍內裁員2.5萬名、2009年全年實現盈利”這些事實,至于其他的,外界則關注不多。那么,在卡特彼勒內部,尤其是其高層管理范圍內,又將會如何看待和處理這一次短暫的危機呢?
此時,就不得不提到一位“關鍵先生”:道格拉斯·歐博赫曼,現任卡特彼勒董事長兼CEO。
友情提醒 |
本信息真實性未經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證實,僅供您參考。未經許可,請勿轉載。已經本網授權使用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 |
特別注意 |
本網部分文章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行業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本網論壇上發表言論者,文責自負,本網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論壇的言論不代表本網觀點。本網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請與原作者聯系,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權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15日內進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