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長放緩與資源要素價格上升并存。通常情況下,在經濟增長放緩時,由于需求不足,資源要素價格會下降。近年來,全球經濟不景氣,中長期增長乏力,但石油、煤炭、食品等大宗商品價格高位震蕩,甚至逆市而上。全球流動性過多、美元貶值是其原因之一,但也有來自供給方面的沖擊,特別是中東、北非持續動蕩,逆市推高油價。在國內,因體制不順,在資源價格上升的同時供給不足;實際工資與“80、90后”新生代勞動力的期望差距較大,勞動力結構性供給不足和就業壓力并存,勞動力價格持續攀升。
增速回調與企業效益下降并存。有一種觀點認為,增速回落,結構和效益將會相應改善,并由此得出“速度慢一點,質量好一點”的判斷。但近期和以往較長時期的經驗表明,在現有增長模式下,我國企業具有典型的“速度效益型”特征,經濟運行的質量和效益很大程度上依賴于速度與規模。在經營方式和盈利模式未能根本轉變之前,增速一旦短期內明顯回落,企業效益也會相應下滑,并將波及到財政收入和金融資產質量。
產業轉移加快和部分地區低效擴張并存。近年來,部分產業由東部向中西部轉移呈加快態勢,對產業升級、促進中西部發展和增加投資需求發揮了積極作用。但在這一過程中,有些地方政府過度介入,層層下達投資和招商指標,低水平過度擴張問題比較突出。隨著我國眾多工業產品需求峰值逐步臨近,對東部增長模式的簡單復制,可能潛藏著較大風險。
只有正確認識本輪經濟增速回調的性質,才能更好地理解目前出現的這些看似矛盾的現象,也才能更好地判斷未來走勢。
第一,本輪回調是中長期增長潛力下降與多重周期因素疊加的結果。當前的經濟增長受到多重因素影響,短期因素有需求變化、庫存變化,還有國外大選、國內換屆等政治周期因素;中期因素有10年左右的設備投資更新周期等;更重要的是,同時也是更值得關注的,是屬于“長周期因素”的特定發展階段的潛在增長水平。我國經濟保持年均10%的高增長已經30多年。根據對國際經驗和我國增長潛力的研究,我們認為,我國經濟潛在增長率在今后幾年下一個臺階的可能性很大,逐步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入中速增長階段。去年以來,東部發達省市經濟增長速度開始明顯回落,基礎設施投資增長放緩,由投資潛力有限導致的金融財政風險顯露。今年一季度,這一變動態勢仍在延續。這些跡象表明,我國經濟增長階段的轉換過程可能已經開始。毋庸置疑,我國經濟增長仍有較大的潛力和空間,但由于經濟規??焖贁U張的基數效應,如果每年的新增量不能以更快的速度增長,增長速度將出現合乎邏輯的下降。比如,10年前能夠支撐10%增長率的新增量,到現在只能支撐3%左右的增長率。隨著時間推移,這種基數效應將會愈加明顯。由于多重周期力量和多方面因素相互交織,目前我國經濟運行呈現十分復雜的局面。總的來看,下半年我國經濟增速有可能回穩,但不太可能回歸到過去的高增長水平。
第二,供給沖擊改變了要素價格趨勢。新世紀以來,一些新興國家進入快速工業化階段。中國、印度、巴西、印尼、南非、越南等國家,人口規模相當于已經實現工業化國家的兩倍多,其工業化進程已經并將繼續改變全球重要能源資源的供求格局。以原油為例,2005年以前國際原油價格長期低于40美元/桶,隨后大幅攀升,2008年一度超過140美元,目前仍高于100美元。油價漲幅呈倍數增長,而其間美元平均貶值也僅11%左右。從國內看,隨著資源環境約束增加、要素市場化推進和勞動力供求格局的轉變,能源資源、土地、勞動力等要素價格進入了較快上升階段。供給能力缺少足夠彈性是客觀現象,它不能適應需求的粗放增長,這正是當前需求回調而資源要素價格高企的重要原因。
第三,體制障礙扭曲資源配置。我國市場化改革進展并不平衡,部分基礎行業和要素領域價格不順、放開不夠、競爭不足的問題依然突出,市場機制難以發揮基礎性作用。例如,有的地方發電能力利用不足,有的地方卻嚴重缺電;有的行業債務負擔沉重,投融資能力下降,而大量行業外資金難以進入;土地價格偏離均衡水平,一方面,城市商業性地價被一再推高,成為部分地區房價暴漲的主因,另一方面,優惠地價甚至實質上的零地價,成為地方招商引資、爭奪投資項目的重要手段。這些問題的存在,在微觀上導致資源錯配和低效利用,在宏觀上則出現了產品或能力供給不足與投資需求不足并存,能源資源和要素價格不合理上漲等現象。
總之,當前我國經濟運行已經呈現出與以往高增長時期大不相同的特征,宏觀決策所需要的信息和知識也會超越以往的經驗。經濟增長階段的轉換,表面上看是增長速度的調整,實質上則是經濟結構、增長動力和發展方式的轉變。就宏觀政策與增長階段轉換的關系而言,宏觀政策要順應增長階段的轉換,特別要防止過度放寬宏觀政策而使經濟重回以往高增長軌道的傾向。同時要看到,增長階段轉換也需要一個相對穩定的宏觀環境,宏觀政策也要防止在多重因素作用下短期內增長速度過快下滑。防止上述兩種可能性,使經濟在與增長階段轉換相適應的軌道上平穩運行,并促進經濟發展方式取得實質性轉變,應當成為今后較長一個時期宏觀政策的重要取向。
友情提醒 |
本信息真實性未經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證實,僅供您參考。未經許可,請勿轉載。已經本網授權使用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 |
特別注意 |
本網部分文章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行業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本網論壇上發表言論者,文責自負,本網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論壇的言論不代表本網觀點。本網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請與原作者聯系,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權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15日內進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