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近期各大經濟體二季度經濟數據的發布,上半年全球經濟增長態勢逐漸明晰。總體上看,上半年受政治周期、地區動蕩和經濟周期三者的疊加效應影響,全球經濟運行格局嚴峻復雜,各大經濟體增長放緩,部分經濟體已接近衰退的邊緣。
從經濟數據上看,美日經濟溫和增長,歐洲經濟步入衰退區間,新興市場經濟增速持續放緩。雖然近期歐債危機所造成的波瀾暫告一段落。但下半年,隨著發達經濟體主權債務高企、財政緊縮壓力較大、新興經濟體受外需下滑影響經濟下行壓力大等風險逐步凸顯,下半年全球經濟形勢不容樂觀。
總體上講,2012年到2013年全球經濟復蘇道路依舊曲折,中短期難以擺脫“弱增長”格局。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最新預測,預計2012年全球經濟增長率為3.5%,較去年增速明顯放緩,其中發達經濟體增長率為1.4%,新興及發展中經濟體的增長率為5.6%。受主權債務危機加劇、全球經濟減速等因素影響,世貿組織預計2012年世界貿易額僅增長3.7%,低于過去20年的平均水平。
第一部分:近期世界經濟整體回顧
【1】歐債危機向長期化復雜化發展 世界經濟前景更加不確定
上半年,歐債危機向長期化復雜化發展,全球經濟復蘇步伐明顯放緩,雖然美日維持了溫和增長,但歐洲數據顯示,其經濟已瀕于衰退邊緣,而新興市場經濟增速則大幅放緩。與此同時,受歐債危機不斷深化、地緣局勢緊張等因素影響,國際金融市場劇烈波動,美元等避險資產走強,歐元及新興市場貨幣大幅走弱,全球股市反復震蕩,金價油價觸底反彈。
從未來全球經濟增長的主要風險看,歐債危機仍是全球經濟復蘇面臨的最大不穩定因素。今年以來,盡管希臘退出歐元區的概率有所降低,但希臘乃至整個歐元區的結構性根源問題并未得到解決,主權債務危機、銀行業危機、經濟競爭力危機、經濟治理危機乃至政治危機的疊加效應還將持續發酵,西班牙、意大利已接替希臘成為新的風險點。展望歐債危機下的全球經濟,各界均不樂觀。
全球最大的工程設備制造商卡特彼勒公司稱,世界經濟前景比2008年底全球經濟危機開始時更為不確定,可能需要5年時間歐洲經濟才能再次開始強勁增長。
德勤研究發布的《第三季度全球經濟展望》報告稱,歐元區債務危機的不斷惡化已經影響到英國、美國和俄羅斯等該地區以外的國家,同時還導致歐元區與全球其他國家的貿易往來下降。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總裁拉加德警告說,當前市場對全球經濟復蘇的信心在下降,歐債危機是最重要的風險源,歐洲的政策制定者需要繼續采取強有力的舉措來應對歐債危機。
全球經濟論壇發布的民意調查,在過去三個月中,全球經濟的信心指數已大幅下降。指數顯示,美國和中國的經濟增長減緩,以及揮之不去的歐元區危機都抹去了上個季度相對的樂觀情緒。72%的受訪者對未來12個月內全球經濟狀況沒有信心。
本月中旬,美林證券將全球2012年GDP增速預期從此前的3.4%下調至3.3%,將2013年GDP增速預期從此前的3.7%下調至3.6%。Reis稱:“這反映出我們對歐洲的前景更為悲觀。”
【2】全球制造業增速再度集體下滑
8月初各國發布的制造業采購經理人指數(PMI)報告顯示,7月份全球制造業增速再度集體下滑。美國7月ISM制造業采購經理人指數(PMI)降低至49.8,陷入萎縮狀態,日本7月制造業PMI萎縮速度創去年4月來最快,而歐元區已連續第11個月處于萎縮。
受歐美需求減少影響,中國、印度、韓國等亞洲地區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PMI)也同步下跌,反映受出口帶動的亞洲經濟正在放緩。中國官方PMI數據雖然處于50之上但已連續第8個月下滑,這也提前印證了7月中國經濟指標繼續回落。
摩根大通公布的企業調查結果顯示,7月全球制造業采購經理人指數(PMI)錄得48.4,6月修正后為49.1,初值為48.9。該指數上月7個月以來首度跌破景氣榮枯分水嶺。摩根分析指出,需求低迷與庫存調整是造成3季度初制造業進一步萎縮的原因,且近2年半以來首次出現失業情況。
雖然最近購進成本的降低給制造業企業提供了一些喘息的機會,但如果未來潛在需求未能回升,對制造業企業來說沒有任何長遠利益。
總體上看,受制于國內外大環境形勢嚴峻,PMI數據持續下滑意味中國乃至經濟仍未走出下行陰霾,當前制造業供大于求的下行壓力未除,國際和國內有效需求持續疲軟,未來還將進一步影響經濟表現和市場預期。
【3】貨幣政策對經濟增長的刺激效果有限
8月以來,全球各大經濟體均未調整貨幣政策,一方面當前多數發達經濟體基準利率已經接近于零,另一方面各國也需要對7月的政策調整有一個觀察期。從各經濟體當前的利率情況上看,加大量化寬松可能是未來為數不多的政策砝碼。就政策效果而言,盡管寬松貨幣政策有利于降低資金價格、保證金融市場的流動性、避免經濟陷入嚴重的信貸緊縮,但主要經濟體面臨的不是單純的流動性不足問題,而是深層次的結構性問題,加大貨幣寬松力度更多的是扮演刺激市場信心的“強心針”,預計對經濟增長的刺激效果有限。
美國:美聯儲9月13日將進行新的議息決議。若美聯儲果真推出QE3,第三季度將是時間窗口。
日本:日本央行本月一致通過維持指標利率在0-0.1%區間不變,且未進一步推出貨幣寬松措施。央行總裁白川方明稱,日本央行購買海外債券就相當于外匯干預,這屬于政府的管轄范疇。目前沒有必要通過資產購買計劃來廢除購買日本公債的0.1%最低利率。
歐元區:歐洲央行(ECB)管理委員會委員柯恩表示,歐洲央行并未見到油價上漲帶來的二輪通脹效果。“目前油價上漲的事實是短期的,尚未立即影響通脹預期及我們的貨幣政策。”
英國:英國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MPC)委員普森表示,MPC應擁有推出新的金融工具以對抗通脹的決策權。他還稱,該央行通過其他工具推動經濟復蘇可能更有效,以便維持通脹接近其設定的2%目標。
印尼:印尼央行本月連續第六個月維持指標利率在紀錄低點5.75%不變,一如外界預期,之前該國公布了強勁的二季度經濟增速數據,盡管出口疲弱。
印度:印度央行總裁蘇巴拉奧重申對通脹的擔憂,稱通脹率仍在央行感到放心的水準之上。其還稱,即便供應沖擊引發通脹,但貨幣政策仍是第一道防線。
韓國:韓國央行本月一如預期維持利率不變,以評估上個月意外降息的效果,但投資人繼續押注央行很快就會再次降息以支撐經濟。央行會議后進行的調查顯示,韓國央行可能在下個月進行三個月內第二度降息,隨后在今年剩余的時間內均維持利率不變。
從全球政策走向來看,當前“弱增長、高失業、通脹回落”的形勢將促使全球政策重心更多轉向“促增長”。就政策手段而言,發達經濟體“緊財政”主基調沒有發生根本改變,但歐洲將從一味地緊縮轉向兼顧“緊縮與增長之間的平衡”。在財政刺激空間有限的情況下,“松貨幣”成為更受倚賴的刺激手段。
友情提醒 |
本信息真實性未經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證實,僅供您參考。未經許可,請勿轉載。已經本網授權使用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 |
特別注意 |
本網部分文章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行業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本網論壇上發表言論者,文責自負,本網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論壇的言論不代表本網觀點。本網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請與原作者聯系,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權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15日內進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