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特彼勒、施維茵、小松、日立,這些位列全球500強的美、德、日的工程機械大佬們對三一防范有加。要不是它,中國的混凝土泵車、高噸位履帶起重機等很多工程機械產品,可能會像十幾年前一樣,90%仍是這些大佬們的天下。現在,這家來自中國湖南的民營企業不但分食了它們的市場,而且正雄心勃勃地向更多的被它們霸占多年的產品和全球市場發起進攻。
30年間,中國企業在輕工制造的土壤里成長、壯大。它們依靠低成本、大批量、打價格戰的方式讓“中國制造”行銷全球,但自己也背上了傾銷、污染和破壞全球產業鏈的惡名。更可怕的是,產品利潤的消失殆盡,讓他們陷入自己親手編織的陷阱,無法自拔。
正當傳統的“中國制造”走到了升級難、疑無路的時候,梁穩根和三一為我們展示了另一個世界。
無論是三一集團創始人梁穩根個人一貫的低調,還是三一出色的業績,都抹消不掉業界對于三一——這家中國規模最大的民營重工企業的爭議。
從1995年,三一重工的第一臺混凝土拖泵下線到今天,十幾年中,梁穩根和他帶領的“梁家軍”從300萬元起步,把三一打造成全球最大的混凝土機械制造基地,占有50%國內市場份額,在重工制造領域走出了一條三一路徑。2007年,三一集團實現銷售收入135億元,利潤40.2億元。如今,三一重工是中國工程機械行業里利潤最高、市值最大的上市公司。
在一些市場人士看來,三一充滿血性、勇于開拓,值得贊賞,但在一些同行眼中,三一是一個不講規則、令人厭煩的攪局者。
不止一家機構投資者對《中國企業家》說,三一是“民營企業的典范。”“這是一家很好的企業,有理想,有抱負。梁穩根為人低調,決策果斷,很想為中國的裝備制造業打造一個世界500強。”有國內工程機械行業最佳分析師之稱的中信證券研究所的郭亞凌說。“三一有很強的研發能力,依靠內生的力量不斷做大,這在國內的工程機械行業里很少有。它正謀求成為行業的整合者。”東方證券分析師周鳳武說。
同樣,不止一家國有工程機械企業卻對《中國企業家》表達了以下的看法:“它(三一)就是一個品質很不好的暴發戶,會走捷徑,敢賭,不擇手段挖別人的墻角,愛出風頭。你不能用常規的想法去判斷它,該做什么,不該做什么。它阻礙徐工改制,就是打擊徐工,抬高自己,是攪局的。”甚至一家險些被三一收購的國企,以“不知道三一是干什么的”為由,斷然拒絕了采訪。
有政府高官問過梁穩根,三一為什么要那么“鋒芒畢露”?
梁回答,“鋒芒畢露”是外界對三一的“誤解”。
但事實上,三一近年來在重工業界乃至整個中國商界掀起的軒然大波,皆非出自偶然。2005年5月,三一重工成為中國股權分置改革的第一股,在資本市場風頭出盡。而這個第一是梁穩根給有關高層領導寫信,痛述股權分置改革的重要性“爭取”而來的。在凱雷收購徐工案中,向文波在自己的博客上陸續發出幾十篇文章,稱凱雷收購徐工85%的股權是賤賣國有資產,威脅國家戰略產業的安全。事實上,私下里,梁穩根與向文波對此事的抨擊之詞更為猛烈,而且堅決支持向文波寫博客阻止凱雷的收購。
梁穩根的矛盾之處在于,他“深知一家民營企業在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環境中不能太露鋒芒”,可是他亦明白三一不能錯失體制與產業格局革新前的關鍵戰機,該出手時必須出手。為此,三一董事會內部曾經有很大的爭論。爭論的結果是,梁穩根對向文波們說,“你可以讓天下人都知道三一,但最好任何人都不知道有一個梁穩根。”
隨著中國日益成為全球重工巨頭競逐利益的巨大市場以及“中國制造”的必然升級,十多年來精耕主業、低調潛行的三一不得不浮出海面,鋒芒初現。
此次在長沙星沙縣的三一總部接受《中國企業家》專訪,對多年來刻意回避媒體追蹤的梁穩根而言,似乎算次破例。52歲的梁穩根,與制造業同行少有往來,更不參加各色論壇。這其中除了刻意的低調以外,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三一并不欣賞傳統“中國制造”的做法。
友情提醒 |
本信息真實性未經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證實,僅供您參考。未經許可,請勿轉載。已經本網授權使用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 |
特別注意 |
本網部分文章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行業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本網論壇上發表言論者,文責自負,本網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論壇的言論不代表本網觀點。本網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請與原作者聯系,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權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15日內進行。 |